直肠乙状结肠炎是怎么回事
直肠乙状结肠炎是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免疫、菌群失调、饮食、精神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肠道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和全身症状(发热、乏力),诊断靠结肠镜、粪便及血液检查,治疗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范围
直肠乙状结肠炎是指发生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部位的炎症性疾病。直肠是大肠的末端部分,乙状结肠是位于降结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结肠,二者的炎症可单独或同时发生。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如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感染肠道后,可能侵袭直肠乙状结肠部位引发炎症。例如,志贺氏菌感染可导致典型的细菌性痢疾,出现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改变,相关研究表明志贺氏菌感染后会引起肠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
病毒感染:像轮状病毒、腺病毒等感染也可能累及直肠乙状结肠。轮状病毒感染常见于儿童,可引起腹泻等症状,同时也会导致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反应,研究发现轮状病毒感染后肠道黏膜会出现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
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感染,阿米巴滋养体可侵袭结肠黏膜,常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引起黏膜溃疡等炎症表现,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阿米巴原虫感染导致直肠乙状结肠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引发直肠乙状结肠炎,例如溃疡性结肠炎,这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结肠黏膜,导致直肠和乙状结肠出现炎症、溃疡等病变,目前认为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遗传因素使个体具有易患自身免疫性肠道疾病的倾向,而环境因素如肠道菌群失调、感染等可能触发了自身免疫反应。
3.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和黏膜屏障起重要作用,当肠道菌群失调时,有害菌增多或有益菌减少,可能破坏肠道黏膜屏障,引发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比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耐药菌滋生,容易导致肠道感染及炎症发生,相关研究表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的患者直肠乙状结肠炎的发生率较正常人有所增加。
4.其他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过度饮酒等,可能刺激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导致炎症发生。例如,经常大量摄入辛辣食物的人群,肠道黏膜长期受到刺激,炎症的发生风险可能升高。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轴影响肠道功能,导致直肠乙状结肠的炎症。有研究发现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患肠道炎症性疾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其机制可能与神经递质改变影响肠道黏膜的免疫和屏障功能有关。
三、临床表现
1.肠道症状
腹泻:可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常出现黏液脓血便,每天腹泻次数不等,轻者2-3次,重者可达十余次。
腹痛:多为下腹或左下腹隐痛、胀痛,部分患者可出现绞痛。疼痛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一般在排便后可有所缓解,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腹痛可能与肠道痉挛、炎症刺激有关。
里急后重:患者有频繁的便意,但排便量少,总有排不尽的感觉,常见于直肠乙状结肠有炎症刺激直肠肛门部位时,如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常出现里急后重症状。
2.全身症状
发热:病情较重时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不同程度升高,如细菌性痢疾严重时可出现高热,而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也可能伴有低热或中度发热。
乏力: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身体处于慢性消耗状态,患者常感到乏力、疲倦,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四、诊断方法
1.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乙状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直肠和乙状结肠黏膜的情况,如是否有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息肉等病变,并可取活检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性质和程度。例如,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结肠镜下可见黏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或消失,黏膜充血、水肿、易脆,有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而细菌性痢疾患者结肠镜下可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等。
2.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粪便常规检查可了解粪便中是否有红细胞、白细胞、黏液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肠道炎症情况。病原学检查如粪便细菌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细菌感染及具体的病原菌,对于感染性直肠乙状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有指导意义。例如,粪便细菌培养出志贺氏菌则可确诊细菌性痢疾引起的直肠乙状结肠炎。
3.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迹象;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可反映体内炎症活动程度,如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血沉常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
五、治疗原则(仅提及治疗相关疾病的通用药物类型,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1.感染性直肠乙状结肠炎
细菌感染:根据粪便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对于志贺氏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依据药敏结果,遵循合理用药原则。
病毒感染: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因为目前对于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依靠机体自身免疫清除病毒。
寄生虫感染:针对不同的寄生虫选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物,如阿米巴原虫感染可选用甲硝唑等药物进行治疗。
2.非感染性直肠乙状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常用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可抗炎、缓解症状;对于病情较重者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以及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进行治疗。
肠道菌群失调相关的直肠乙状结肠炎:可使用益生菌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帮助恢复肠道正常菌群平衡,改善肠道炎症状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直肠乙状结肠炎时,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诊断和治疗上需更加谨慎。例如,儿童感染性直肠乙状结肠炎可能因腹泻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更高,需密切监测水电解质情况;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直肠乙状结肠炎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严格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患直肠乙状结肠炎时,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肠道症状相鉴别,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可能与年轻人不同。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直肠乙状结肠炎时,治疗需格外谨慎,既要考虑胎儿的安全,又要控制肠道炎症。例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在妊娠期使用相对较为安全,但仍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在妊娠期的使用需权衡利弊,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一定影响,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