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压高是怎么回事
儿童眼压高有其定义与正常范围,常见原因包括先天性(如先天性青光眼、眼部结构异常)和后天性(如眼部炎症、外伤、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因年龄而异且有危害,检查方法有眼压测量、眼底检查、前房角镜检查等,处理原则为明确病因针对性治疗、谨慎使用降眼压药物、定期随访,同时针对特殊人群(儿童)在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方面有温馨提示,需重视儿童眼压高相关问题,及时发现与处理以保障儿童眼部健康。
一、儿童眼压高的定义及正常眼压范围
眼压是眼球内容物对眼球壁施加的均衡压力,儿童正常眼压范围一般在10~21mmHg之间,但不同年龄段可能略有差异,新生儿眼压相对较低,随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范围。
二、儿童眼压高的常见原因
1.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青光眼:这是儿童眼压高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原因。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前房角发育异常,导致房水排出受阻。据相关研究,先天性青光眼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约为1/10000~1/1000,这种发育异常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部分患儿存在特定基因的突变。
眼部结构异常:如先天性角膜浑浊等情况,可能影响房水的正常循环路径,从而引起眼压升高。角膜浑浊会改变眼内的光学环境和液体流动的阻力,使得房水排出不畅,进而导致眼压上升。
2.后天性因素
眼部炎症:像葡萄膜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炎症会引起房水的分泌增加或排出通道的炎症性阻塞。例如,葡萄膜炎时,炎症细胞会浸润房角等结构,阻碍房水的正常流出,导致眼压升高。研究表明,约有10%~20%的葡萄膜炎患儿会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
外伤:眼部受到外伤后,可能导致前房出血、房角后退等情况,从而影响房水的排出。前房出血会形成血凝块,阻塞房水的排出通道;房角后退会改变房水排出的结构,使房水排出阻力增加,进而引起眼压升高。有统计显示,眼部外伤后约5%~10%的儿童会出现眼压升高的并发症。
全身性疾病: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儿童眼压,如糖尿病。糖尿病患儿可能出现眼部的微血管病变,影响房水的正常代谢和排出。研究发现,糖尿病患儿中约有3%~5%会并发眼压升高的情况,主要是因为高血糖状态影响了眼部的微循环,导致房水排出系统功能异常。
三、儿童眼压高的临床表现及危害
1.临床表现
婴幼儿期:患儿可能出现畏光、流泪、眼睑痉挛等症状,这是因为眼压升高刺激了眼部的感觉神经。同时,由于眼球壁较软,眼压升高可能导致眼球扩大,出现“牛眼”外观,即眼球明显增大,角膜直径增宽等。
儿童期:可能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这是因为长期眼压高影响了视网膜和视神经的正常功能。部分患儿还可能出现头痛、眼痛等症状,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密切观察。
2.危害
对视神经的损害:长期眼压高会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萎缩,进而影响视力,严重时可导致失明。视神经一旦受损,其功能难以恢复,因为视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的。研究表明,儿童眼压持续高于25mmHg,经过2~3年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视神经损害表现。
影响眼球发育:婴幼儿时期眼压高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导致眼球形态异常,除了前面提到的“牛眼”外,还可能影响眼轴的正常生长,进而影响最终的视力状况。
四、儿童眼压高的检查方法
1.眼压测量
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这是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气流测量眼压,对儿童相对较为安全,无创伤,适用于大部分儿童,但对于不合作的儿童可能测量结果不准确。
压平式眼压计测量:如Goldmann压平式眼压计,测量结果相对准确,但需要儿童较好的配合,对于配合度差的儿童可能需要在镇静下进行测量。
2.眼底检查
通过眼底镜检查视神经的形态、颜色等情况,观察是否存在视神经萎缩等病变。正常视神经颜色呈淡红色,边缘清晰,当眼压高导致视神经损害时,视神经颜色可能变淡,边缘变模糊等。
3.前房角镜检查
用于观察前房角的结构,判断房角是否存在狭窄、关闭等情况,对于先天性青光眼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前房角镜可以直接看到前房角的宽窄、虹膜根部与小梁网的关系等。
五、儿童眼压高的处理原则
1.明确病因并针对性治疗
如果是先天性青光眼引起的眼压高,通常需要尽早进行手术治疗,如房角切开术或小梁切开术等,通过手术改善房水的排出通道,降低眼压。手术时机非常关键,一般建议在出生后3个月内进行手术,以最大程度保护视功能。
对于眼部炎症引起的眼压高,需要积极治疗眼部炎症,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等抗炎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尤其是儿童的耐受性。同时,密切监测眼压变化,根据眼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由外伤引起的眼压高,需要根据具体的外伤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是前房出血,需要采取卧床休息、使用止血药物等措施,必要时进行前房穿刺等操作来降低眼压;对于房角后退等情况,需要密切观察眼压变化,部分患儿可能需要长期使用降眼压药物或再次手术。
对于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眼压高,如糖尿病相关的眼压高,主要是控制血糖水平,同时使用降眼压药物来降低眼压。严格控制血糖可以从根本上改善眼部的微循环状况,有助于眼压的控制。
2.降眼压药物的使用
常用的降眼压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如噻吗洛尔滴眼液)、碳酸酐酶抑制剂(如布林佐胺滴眼液)等。但儿童使用降眼压药物需要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存在全身副作用,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影响心率和呼吸,碳酸酐酶抑制剂可能引起儿童代谢性酸中毒等。一般优先选择局部作用较强、全身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并且要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全身状况。
3.随访观察
无论是采取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都需要定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眼压测量、眼底检查、视力检查等,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等需要进行密切随访,药物治疗期间也需要根据眼压情况定期复诊,通常每月至少复查一次。
六、特殊人群(儿童)眼压高的温馨提示
1.年龄因素
婴幼儿时期发生眼压高时,家长要格外重视,因为此阶段是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眼压高对眼球发育的影响更大。一旦发现婴幼儿出现畏光、流泪、眼球增大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就医,争取早期诊断和治疗,最大程度减少对视功能的损害。
儿童期发生眼压高,由于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眼部不适,家长要注意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如是否经常揉眼、视力是否下降等。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带儿童到眼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2.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不利于眼压的控制。建议儿童每天保证10~12小时的睡眠时间。
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玩电脑游戏等。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会增加眼部的调节负担,可能影响眼压的稳定。建议儿童每次近距离用眼不超过30分钟,每隔3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向远处眺望。
3.病史相关
对于有先天性眼病家族史的儿童,家长要更加关注儿童的眼部情况,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眼压高的情况。如果家族中有先天性青光眼等疾病的患者,儿童发生相关疾病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对于患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的儿童,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控制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糖,同时密切关注眼部情况,因为全身性疾病可能会影响眼部的健康,导致眼压波动等问题。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控制基础疾病的同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眼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