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病变多连续弥漫分布。遗传、免疫、环境因素参与发病。临床表现有消化系统症状、全身症状及肠外表现。诊断靠结肠镜、影像学、实验室检查。需与感染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缺血性结肠炎鉴别。治疗分药物(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手术。特殊人群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溃疡性结肠炎的定义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其病变多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发病部位多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可延伸至降结肠、横结肠甚至全结肠。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易感性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位点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易感性相关,如白细胞抗原(HLA)相关基因等。有家族史的人群患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较普通人群明显增高,例如一级亲属中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个体,其发病风险比无家族史者高数倍,这提示遗传因素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等多种生理过程,增加了个体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可能性。
(二)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异常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关键环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肠道中的免疫细胞,如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被异常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这些细胞因子导致肠道黏膜炎症反应持续存在,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引发一系列炎症症状。例如,TNF-α等细胞因子可促进肠道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白细胞浸润,进而导致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病理改变。
(三)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也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例如,吸烟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危险因素,吸烟者患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高于非吸烟者,且吸烟可能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此外,饮食因素也可能与发病相关,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等可能增加肠道负担,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从而诱发肠道炎症。
三、临床表现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导致黏膜糜烂、溃疡,血液、黏液与粪便混合所致。腹泻的频率因人而异,轻者每日数次,重者可达十余次。例如,部分患者可能每天排便3-5次,粪便中可见明显的黏液和血丝。
2.腹痛:多为轻至中度腹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即疼痛发作,排便后可部分缓解。例如,患者可能在进食后或情绪紧张时出现左下腹隐痛,排便后疼痛减轻。
3.其他消化系统症状:还可能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食欲减退等情况。
(二)全身症状
病情活动期患者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可出现高热。长期慢性失血及炎症消耗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等;消瘦则是由于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及机体消耗增加所致。
(三)肠外表现
部分患者可出现肠外表现,如关节炎、皮肤红斑结节、眼部虹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例如,关节炎多表现为外周关节疼痛、肿胀,以大关节受累较为常见;皮肤红斑结节多见于四肢,表现为红色结节样皮疹等。
四、诊断方法
(一)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改变,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同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表现主要为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可见隐窝炎、隐窝脓肿等,这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理依据。
(二)影像学检查
1.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黏膜粗乱和颗粒样改变,肠管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铅管状等表现。但钡剂灌肠检查对轻型患者的诊断价值相对较低,且有肠穿孔的风险,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但可用于不能耐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
2.腹部CT或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肠道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可发现肠道壁增厚、盆腔脓肿等情况,但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特异性不如结肠镜及病理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可有贫血表现,活动期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升高。
2.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往往提示疾病处于活动期,可作为疾病活动度的监测指标之一。
3.粪便常规及病原学检查:粪便常规可见黏液脓血便,病原学检查主要是为了排除感染性结肠炎等其他疾病,如通过粪便培养排除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
五、鉴别诊断
(一)感染性结肠炎
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等。细菌性痢疾多有不洁饮食史,粪便中可培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阿米巴肠病可在粪便中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病变多累及右侧结肠,结肠镜下可见口小底大的烧瓶样溃疡,这些特点可与溃疡性结肠炎相鉴别。
(二)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可累及全消化道,病变呈节段性分布,结肠镜下可见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等,病理表现为非干酪样肉芽肿等,而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为连续性、弥漫性,病理无干酪样肉芽肿,可通过这些特点进行鉴别。
(三)缺血性结肠炎
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发病较急,表现为突发的腹痛、便血,结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的缺血性改变,如黏膜苍白、溃疡形成等,与溃疡性结肠炎的慢性病程及病变特点不同。
六、治疗原则
(一)药物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如柳氮磺吡啶等,适用于病变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的患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减轻肠道炎症。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或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中度患者。可通过抑制免疫反应等发挥抗炎作用,如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较多不良反应,如骨质疏松、感染等。
3.免疫抑制剂: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其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活化,但起效较慢,且可能有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二)手术治疗
当溃疡性结肠炎出现严重并发症时,如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经内科治疗无效等,需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等。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病需引起重视。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在儿童中的使用需谨慎评估,糖皮质激素的使用要权衡利弊,因为长期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的身高、骨代谢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由于肠道炎症影响吸收,需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必要时可给予肠内营养支持。
(二)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药物治疗时需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警惕对血糖、血压的影响,可能需要调整降糖药、降压药的剂量。此外,老年患者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在使用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刺激等,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妊娠患者
妊娠合并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治疗较为棘手。药物的选择需兼顾母体和胎儿的安全,例如氨基水杨酸制剂在妊娠期间相对较为安全,但糖皮质激素的使用需谨慎,应在权衡利弊后使用。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保证孕期营养,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因为心理因素也可能影响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