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怎么回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因生殖内分泌轴功能紊乱致异常子宫出血,非器质性病变引起。发病机制与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及子宫内膜局部异常有关。临床表现有月经周期紊乱、经量异常等。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治疗分一般、药物、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青春期女性重心理疏导与药物调周期;围绝经期女性防内膜病变,选合适治疗;有生育要求者以恢复生育为目标选药及治疗。
一、发病机制
1.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调是主要原因。例如,青春期女性HPO轴发育不完善,可能出现卵泡发育不成熟、无排卵等情况,导致雌激素分泌异常,子宫内膜不规则增生,进而引起子宫出血。成年女性也可能因精神紧张、环境改变等因素影响HPO轴的正常功能,导致排卵异常,引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衰退,卵泡对促性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排卵不规则或无排卵,雌激素分泌量波动较大,子宫内膜失去周期性的孕激素调节,容易发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2.子宫内膜局部异常
子宫内膜的凝血与纤溶系统失衡可导致子宫出血。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血管的收缩、凝血因子的作用以及纤溶系统的调节保持平衡。当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发生时,子宫内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剂(PAI)、凝血酶调节蛋白等物质的表达异常,导致纤溶亢进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子宫出血时间延长或出血量增多。
二、临床表现
1.月经周期紊乱
可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短于21天;或月经周期延长,长达35天以上;也可出现月经周期完全不规则,提前或推迟没有规律。例如,有的患者原本月经周期为30天左右,逐渐变为20天左右,且经期持续时间和经量也发生改变。
围绝经期女性月经周期紊乱更为常见,可能出现数月不来月经,然后突然大量出血,或者月经淋漓不尽等情况。
2.经量异常
经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超过80ml,且月经持续时间延长,可超过7天。例如,正常月经出血量一般在30-50ml,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经量可达到100ml以上,且可能伴有大血块。
经量过少:月经周期正常,但经量明显减少,不足20ml。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一种表现形式,往往提示子宫内膜增生不良等情况。
不规则出血:表现为月经间期出血,即在两次正常月经之间有少量阴道出血,或者性交后出血等情况。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了解患者的既往生育史、避孕措施以及是否有精神创伤、生活环境改变等情况。例如,询问患者最近是否经历过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工作压力巨大等,这些因素可能影响HPO轴功能,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对于围绝经期女性,要询问是否有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表现,这些表现也可能与卵巢功能衰退引起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相关。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妇科检查,以排除生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宫颈癌等。检查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及附件的情况,观察有无异常的赘生物、出血点等。
同时要进行全身系统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健康状况,有无贫血、甲状腺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体征,因为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3.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了解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有无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厚等情况。例如,经阴道超声检查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回声情况,正常子宫内膜厚度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等表现。
基础体温测定:通过测量基础体温可以了解患者的排卵情况。双相型基础体温提示有排卵,单相型基础体温提示无排卵,这对于判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类型(排卵性或无排卵性)有重要意义。排卵后基础体温会升高0.3-0.5℃,持续12-14天左右,若基础体温呈单相型,则提示无排卵。
激素测定:测定血清中的雌激素、孕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等激素水平。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雌激素水平可呈持续低水平或波动,孕激素水平较低或无孕激素分泌;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激素水平可能有相应的变化,但也存在异常情况。
诊断性刮宫:对于年龄较大(>35岁)、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患者,诊断性刮宫是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刮宫可以获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子宫内膜有无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癌等,同时还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四、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对于出血较多的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强营养,补充铁剂等,纠正贫血。例如,给予含铁丰富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必要时可口服铁剂补充铁元素,改善贫血状况。对于贫血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输血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对于青春期女性,要帮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HPO轴功能的调节。
2.药物治疗
止血药物:常用的有氨甲环酸等,通过抑制纤溶系统发挥止血作用。例如,氨甲环酸可以竞争性抑制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的结合,抑制纤溶酶原激活,从而达到止血的效果。
调节月经周期的药物:对于无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或联合疗法来调节月经周期。如雌激素可选用戊酸雌二醇等,孕激素可选用黄体酮等。通过模拟正常的月经周期,使子宫内膜有规律地增生和脱落,达到止血和调整月经周期的目的。对于排卵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孕激素类药物,如地屈孕酮等,补充孕激素,调节黄体功能。
3.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无生育要求的围绝经期女性,可考虑子宫切除术。但手术治疗是最后的选择,需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对于存在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考虑进行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黏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等手术治疗。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性
青春期女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多与HPO轴发育不完善有关。此阶段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由于青春期女性可能对月经异常感到焦虑,需要给予心理疏导,缓解其紧张情绪。在治疗上,优先采用药物调整月经周期,以恢复正常的排卵功能为主,尽量避免使用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HPO轴功能的完善。
2.围绝经期女性
围绝经期女性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与卵巢功能衰退密切相关。此阶段要警惕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能,在诊断时要及时进行诊断性刮宫等检查,排除子宫内膜癌等恶性病变。治疗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对于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且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同时,要关注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相关症状,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如出现潮热症状,可适当调整生活环境,必要时可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来缓解症状。
3.有生育要求的女性
有生育要求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治疗时要以恢复生育功能为目标。在药物治疗上,要选择对生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如排卵诱导药物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排卵情况,指导其合理受孕。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考虑采用宫腔镜等微创技术进行治疗,尽量减少对子宫的损伤,提高受孕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