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耳鸣是怎么回事
一直耳鸣常见原因包括耳部疾病(外耳道病变、中耳病变、内耳病变)和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其他全身性疾病);评估与检查有病史采集(询问耳鸣相关情况及既往等病史)、耳部检查(耳镜检查、听力学检查)、全身性检查(血压、血糖等检测);应对建议是针对耳部疾病(外耳道病变需取出耵聍等,中耳病变用抗生素等治疗,内耳病变脱离噪声等并用药)和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控制血压等,内分泌紊乱调整内分泌指标,其他全身性疾病纠正贫血等缓解耳鸣)。
1.耳部疾病:
外耳道病变: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可引起耳鸣。例如,外耳道耵聍完全阻塞外耳道时,就可能导致耳鸣,其机制是耵聍刺激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影响声音传导等。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都可能发生,比如儿童若外耳道进入异物,也可能出现耳鸣情况,需及时就医取出异物以缓解耳鸣。
中耳病变:中耳炎是常见的中耳病变,急、慢性中耳炎都可能伴随耳鸣症状。炎症刺激中耳结构,影响声波的正常传导,进而引发耳鸣。对于不同性别来说,发病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咽鼓管短而宽,平卧位吃奶等生活方式易引发中耳炎,从而导致耳鸣的风险相对较高;而成年人若长期处于噪音环境、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史,也易患中耳炎出现耳鸣。
内耳病变:梅尼埃病是常见的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是内耳膜迷路积水,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耳鸣、耳闷胀感和波动性听力下降。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女性相对男性在某些阶段可能更易受其影响,比如更年期女性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内耳功能,增加梅尼埃病发病风险进而导致耳鸣。噪声性聋也是因长期暴露于噪声环境引起的内耳病变导致耳鸣,长期处于高强度噪声工作环境的人群,如工厂工人等,患病风险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受累,长期的噪声刺激会损伤内耳毛细胞等结构,引发耳鸣。
2.全身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是较为常见的与耳鸣相关的全身性疾病,血压波动可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内耳微循环障碍,从而引发耳鸣。高血压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中老年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率有一定差异,一般中年后女性发病率可能因激素等因素与男性有所不同。患者若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不佳时更易出现耳鸣症状。动脉硬化也可能引起耳鸣,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硬化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它会使血管狭窄,影响内耳血液供应,导致耳鸣。
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与耳鸣有关,无论是甲状腺功能亢进还是减退,都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等功能,进而波及内耳。在女性中,更年期由于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可能出现波动,更容易出现与内分泌相关的耳鸣情况。糖尿病患者也常伴有耳鸣,高血糖状态会影响神经和血管功能,导致内耳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从而引发耳鸣。糖尿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且有家族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更高,长期高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耳鸣发生率相对较高。
其他全身性疾病: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组织缺氧,可出现耳鸣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贫血,比如儿童可能因营养不良等导致贫血,成年人则可能因慢性疾病、失血等原因引发贫血进而出现耳鸣。颈椎病也可能引起耳鸣,颈椎病变压迫椎动脉等血管,影响脑部及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耳鸣。长期伏案工作、颈部姿势不良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等,患颈椎病风险较高,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病,不同性别发病率无明显特殊差异,但长期不良姿势人群更易患病。
一直耳鸣的评估与检查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耳鸣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音调、响度、加重或缓解因素等。例如,询问患者耳鸣是突然出现还是逐渐发生,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耳鸣声音是高调还是低调,响度是轻还是重,是否在特定环境下(如安静环境或嘈杂环境)耳鸣有变化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询问方式和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家长协助回忆相关情况,而成年人可直接询问自身感受。同时要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如是否有耳部疾病史、心血管疾病史、内分泌疾病史等,以及用药史、噪声暴露史等生活方式相关情况。
2.耳部检查:
耳镜检查:通过耳镜可以观察外耳道、鼓膜的情况,查看是否有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鼓膜穿孔、中耳炎等病变。例如,能清晰看到外耳道内是否有堵塞物,鼓膜是否完整、有无充血、穿孔等表现。对于儿童进行耳镜检查时要特别轻柔,避免损伤儿童耳道。
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听阈测定、声导抗测试等。纯音听阈测定可以了解患者的听力损失情况,判断耳鸣是否与听力下降相关;声导抗测试能反映中耳的功能状态,如是否存在中耳积液等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听阈范围不同,儿童的听阈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发育完善,通过听力学检查可以准确评估耳部的听力功能状况。
3.全身性检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关全身性检查,如血压测量、血糖检测、甲状腺功能检查、血常规等。血压测量可以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高血压情况;血糖检测用于排查糖尿病;甲状腺功能检查可判断是否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血常规能查看是否有贫血等血液系统问题。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在进行全身性检查时要考虑到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检查项目和方法。
一直耳鸣的应对建议
1.针对耳部疾病的应对:
外耳道病变:如果是外耳道耵聍栓塞引起的耳鸣,需由专业医生将耵聍取出,解除对外耳道和鼓膜的刺激从而缓解耳鸣。对于儿童外耳道异物导致的耳鸣,要谨慎操作取出异物,避免损伤儿童耳道。如果是外耳道炎症等病变,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外耳道感染等。
中耳病变:中耳炎患者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存在中耳积液,可能需要进行鼓膜穿刺抽液等治疗措施来改善中耳通气引流,缓解耳鸣。对于不同年龄段患者,治疗方案会有所调整,儿童使用药物需考虑儿童的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
内耳病变:梅尼埃病患者在发作期需注意休息,可使用改善内耳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的药物等进行治疗。噪声性聋患者首先要脱离噪声环境,然后可以使用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的药物等。对于这些内耳病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再次接触噪声等不良因素,不同年龄患者的康复措施也需根据其身体状况进行调整,比如儿童患者要注意保证充足的营养和休息以促进内耳功能恢复。
2.针对全身性疾病的应对: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和规范使用降压药物来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从而减少对内耳血液供应的影响,缓解耳鸣。动脉硬化患者除了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外,可能需要使用改善血管循环的药物等。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血压控制目标有所不同,如老年人的血压控制目标相对宽松一些,但也需平稳控制。
内分泌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补充甲状腺素等,将内分泌指标调整至正常范围后,耳鸣可能会有所缓解。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使血糖达标,以改善内耳神经和血管病变情况,缓解耳鸣。在照顾特殊人群如孕妇的内分泌相关耳鸣时,要更加谨慎,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来控制基础疾病。
其他全身性疾病:贫血患者需根据贫血的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等,巨幼细胞贫血补充叶酸、维生素B12等,纠正贫血后耳鸣可能得到改善。颈椎病患者可通过改善颈部姿势、进行颈部理疗等方式缓解颈椎病变对血管的压迫,从而减轻耳鸣症状。对于儿童贫血患者,要注重饮食营养的补充,保证充足的铁、维生素等摄入;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颈椎病患者,要指导其正确的颈部保健方法,如定时活动颈部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