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耳鸣是怎么回事
心悸可能由心血管系统(心律失常、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瓣膜病)和非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紊乱、精神心理因素)相关因素引起,耳鸣可因耳部疾病(外耳、中耳、内耳病变)和全身性疾病(心血管、神经、其他疾病)导致,心悸耳鸣有时因共同病因同时出现,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有基础疾病)心悸耳鸣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重视不同人群相关表现并及时就医排查病因、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心悸的可能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因素
1.心律失常:正常心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当出现心律失常时,如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脏的跳动节律或频率发生异常,就可能导致心悸。例如,窦性心动过速可见于健康人吸烟、饮茶或咖啡、饮酒、体力活动及情绪激动时,也可见于某些病理状态,如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心肌缺血等;心房颤动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心房颤动的风险更高,其中心悸是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研究表明约有80%-90%的心房颤动患者会有心悸症状。
2.心肌收缩力增强:某些情况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从而引起心悸。比如,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导致心悸;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过多会使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心肌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出现心悸;贫血患者由于红细胞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缺氧,心脏会通过增加心率和加强收缩力来代偿,从而引起心悸,严重贫血时甚至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而加重心悸症状。
3.心脏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等心脏瓣膜病,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进而引起心悸。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流入左心室受阻,左心房压力升高,左心房扩大,后期可导致肺淤血、肺动脉高压等,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出现心悸等症状。
(二)非心血管系统相关因素
1.内分泌紊乱:除了甲状腺功能亢进外,低血糖也可能引起心悸。当血糖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导致心悸、出汗、饥饿感等症状,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降糖药物使用不当、长时间未进食等情况。另外,嗜铬细胞瘤患者由于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可引起血压骤升及心跳加快,从而出现心悸症状,此类患者的心悸往往较为剧烈,呈发作性。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导致心悸。例如,在焦虑症患者中,心悸是常见的躯体症状之一,患者往往会过度关注自己的心跳,从而放大心悸的感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此外,一些神经官能症患者也常出现心悸症状,其心悸的发生与神经功能失调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通常在情绪波动时加重。
二、耳鸣的可能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耳部疾病
1.外耳病变: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等可堵塞外耳道,影响声音的传导,从而引起耳鸣。例如,外耳道耵聍栓塞时,耵聍刺激外耳道皮肤及鼓膜,可导致耳鸣,这种耳鸣通常为低调的嗡嗡声,当取出耵聍后,耳鸣可消失。
2.中耳病变:分泌性中耳炎是中耳常见的疾病,由于中耳腔积液,影响了声音的传导,可引起耳鸣。患者常伴有听力下降、耳闷等症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也可导致耳鸣,炎症长期刺激中耳结构,可引起鼓膜穿孔、听小骨破坏等,进而影响听力和导致耳鸣,其耳鸣性质多样,可为低调或高调。
3.内耳病变: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闷胀感。耳鸣多为低频的隆隆声,在眩晕发作前往往耳鸣会加重。突发性耳聋患者也常伴有耳鸣,多为高调的蝉鸣声,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内听力急剧下降,同时伴有耳鸣。
(二)全身性疾病
1.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可引起耳鸣,其机制可能与高血压导致的内耳血管痉挛、缺血有关。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中耳鸣的发生率较高,尤其是舒张压持续升高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也可能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耳鸣,当动脉粥样硬化使内耳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内耳缺血缺氧,从而引发耳鸣。
2.神经系统疾病:听神经瘤是一种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肿瘤,早期可出现耳鸣,多为单侧持续性耳鸣,随着肿瘤的增大,可出现听力下降、面部麻木等症状。脑供血不足时,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可影响内耳的血液供应,导致耳鸣,常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有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3.其他疾病: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内耳组织缺氧,可出现耳鸣。甲状腺功能异常,无论是亢进还是减退,都可能影响内耳的代谢,导致耳鸣。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时,机体代谢率降低,内耳组织代谢也随之降低,可能引起耳鸣。
三、心悸耳鸣同时出现的情况及关联
心悸和耳鸣有时可同时出现,可能是由于共同的病因引起。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患者既会出现心悸(甲状腺激素过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又会出现耳鸣(甲状腺激素影响内耳代谢等);贫血患者同时存在心悸(机体缺氧,心脏代偿性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和耳鸣(内耳缺氧);一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可能同时出现心悸和耳鸣,这是因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影响了心血管系统和耳部的神经调节。另外,精神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两者同时出现,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患者,既可能出现心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出现耳鸣(精神因素影响内耳的神经功能)。
四、不同人群心悸耳鸣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儿童人群
儿童出现心悸耳鸣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引起重视。儿童心悸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此类患儿可能在活动后出现心悸,同时可能伴有生长发育迟缓、口唇发绀等表现。儿童耳鸣可能与外耳道异物、急性中耳炎等有关,例如外耳道进入小昆虫等异物可引起儿童耳鸣,急性中耳炎多因上呼吸道感染蔓延至中耳引起,患儿除了耳鸣外,还可能有耳痛、发热等症状。对于儿童出现心悸耳鸣,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脏超声、耳部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尽早诊断和治疗。
(二)老年人群
老年人出现心悸耳鸣较为常见。老年人心悸可能与冠心病、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有关。例如,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时,除了心悸外,还可能有头晕、乏力等症状,且心房颤动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增加脑卒中的风险。老年人耳鸣可能与老年性耳聋、脑血管疾病(如脑梗死、脑出血等影响内耳血液供应或神经传导)、高血压等有关。对于老年人群,出现心悸耳鸣时应更加重视,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病情可能较为复杂且进展较快。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和耳部的检查,控制好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
(三)女性人群
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青春期、孕期、更年期等可能出现心悸耳鸣。青春期女性由于内分泌变化,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悸耳鸣。孕期女性由于血容量增加、激素变化等,可能出现心悸,同时孕期身体负担加重,睡眠等可能受到影响,也可能出现耳鸣。更年期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引起心血管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出现心悸、耳鸣等症状,还可能伴有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女性在这些特殊时期出现心悸耳鸣时,应注意调整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如果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四)有基础疾病人群
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人群,如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出现心悸耳鸣时需警惕病情变化。冠心病患者心悸可能是心肌缺血发作的表现,耳鸣可能与心脏功能不全导致内耳淤血等有关。心力衰竭患者心悸多是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机体缺氧所致,耳鸣可能与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影响内耳血液供应有关。有耳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中耳炎患者,出现心悸时需考虑是否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影响,因为耳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可能相互影响。此类人群应严格遵循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密切关注心悸耳鸣症状的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