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功能性胃肠病,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致持续或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无器质性疾病解释。主要症状有上腹痛、上腹胀、嗳气、恶心呕吐等。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性、胃酸分泌异常、精神心理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诊断依据罗马Ⅳ标准,需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症状且排除器质性疾病,还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影响。鉴别诊断需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石症和胆囊炎、胃癌等通过症状、检查等区分,如消化性溃疡有规律疼痛且胃镜有溃疡病灶,慢性胃炎胃镜有黏膜炎症表现,胆石症和胆囊炎腹部B超可见相应改变,胃癌可通过胃镜及病理活检明确。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症状,而经过各项检查未发现有能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二、主要症状表现
1.上腹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等,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部分患者疼痛部位不固定,疼痛程度不一,一般无规律性,与进食关系不确定,可能在进食后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人群可能表现略有差异,儿童可能以哭闹、腹部不适等非典型表现为主;中老年人群可能描述为腹部的闷痛等。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上腹痛症状。有胃溃疡等病史的人群,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时上腹痛表现可能与原有疾病有一定区别。
2.上腹胀:患者常感觉上腹部饱胀,早饱(进食后不久就有饱感,以致摄入食物明显减少)也是常见症状之一。无论是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导致生活不规律引起,还是老年人胃肠功能本身减退的情况,都可能出现上腹胀和早饱现象。比如老年人胃肠蠕动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进而导致上腹胀、早饱。
3.嗳气:患者会频繁嗳气,感觉胃内气体向上涌出。不同性别在发生频率上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吸烟、饮酒的人群,嗳气症状可能更易出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伴嗳气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
4.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儿童出现恶心呕吐时需特别关注其脱水等情况,因为儿童身体机能相对脆弱。对于有晕车等特殊生活经历的人群,在特定情况下可能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的恶心呕吐。有胃肠道手术病史的人群,出现恶心呕吐要警惕是否与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三、发病机制
1.胃肠动力障碍:胃排空延迟较为常见,胃固体排空时间延长。例如,研究发现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窦-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异常,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引起上腹胀、早饱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胃肠动力情况不同,老年人胃肠动力本身减退,更容易出现动力障碍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表现。
2.内脏高敏感性:患者的胃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即对于正常强度的刺激感觉更强烈。比如,胃对扩张的敏感性增高,即使胃内有少量食物,也会让患者产生明显的饱胀感。性别因素对内脏高敏感性影响不显著,但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压力大可能会影响内脏敏感性,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风险增加。有肠易激综合征等病史的人群,可能同时存在内脏高敏感性,也更容易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
3.胃酸分泌异常: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酸分泌失调,可能表现为基础胃酸分泌或进食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多。但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不同,其胃酸分泌异常并非由明确的器质性病变主导。年龄较小的儿童胃酸分泌调节机制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成年人更易出现因胃酸分泌异常相关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但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焦虑、抑郁、紧张等精神心理状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密切相关。比如,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人群,精神心理因素导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率较高。女性在面对生活中的多重角色时,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心理方面的波动,进而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风险。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性相对较高。
5.幽门螺杆菌感染:虽然不是所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都会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但部分患者在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可能出现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等反应可能影响胃肠功能,不同年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发生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相似,但儿童感染后需关注其生长发育等影响,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等尚未完全成熟,感染后的处理需更加谨慎。
四、诊断标准
1.罗马Ⅳ诊断标准:
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恶心、呕吐等,病程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诊断标准。
各项检查(如胃镜、腹部B超、血液生化等)排除了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2.年龄相关特点对诊断的影响: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需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临床表现特点等,因为儿童的症状表述可能不典型,需要仔细排除器质性疾病。例如,儿童出现腹痛可能需要与肠套叠等急腹症相鉴别。老年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同样要排除消化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由于老年人基础疾病较多,在诊断时需要全面考虑其合并的其他疾病对症状的影响。
3.性别与诊断的关系:性别本身不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依据,但在诊断过程中,需考虑不同性别可能存在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症状的影响。比如女性可能因月经周期等因素影响,症状表现略有不同,但这不是诊断的关键,关键还是要依据罗马Ⅳ诊断标准排除器质性疾病后进行诊断。
4.生活方式与诊断的关联: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暴饮暴食、大量吸烟饮酒等人群,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时,需要详细询问其生活方式情况,因为这些生活方式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后结合症状表现进行诊断。
5.病史与诊断的联系:有胃肠道手术病史、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史、精神疾病病史等的人群,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时,要充分考虑既往病史对当前症状的影响,仔细排查是否由既往疾病导致当前症状,同时结合当前症状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五、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患者也有上腹痛症状,但疼痛有一定规律性,如十二指肠溃疡多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多为进食后痛,空腹缓解。胃镜检查可发现溃疡病灶,这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鉴别点。不同年龄人群消化性溃疡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消化性溃疡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疼痛规律可能不明显,且容易合并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需要通过胃镜等检查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鉴别。
2.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适、嗳气、反酸等类似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但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的炎症表现,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而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镜下多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性别因素对慢性胃炎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鉴别影响不大,但生活方式中长期酗酒、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无论是慢性胃炎还是功能性消化不良都可能高发,需要结合胃镜等检查进行鉴别。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在治疗幽门螺杆菌后症状可能改善,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幽门螺杆菌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不一定如慢性胃炎明显。
3.胆石症和胆囊炎:胆石症和胆囊炎患者可出现右上腹疼痛,可放射至肩背部,疼痛与进食油腻食物关系密切,腹部B超可发现胆囊结石、胆囊壁增厚等改变,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与进食油腻食物关系不典型,通过腹部B超等检查可鉴别。不同年龄人群胆石症和胆囊炎的发生概率不同,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胆石症和胆囊炎,在诊断时需注意与功能性消化不良鉴别。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胆石症的发生风险可能增加,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鉴别。
4.胃癌:胃癌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适、疼痛、消瘦、黑便等症状,胃镜及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这是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鉴别点。年龄较大的人群发生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诊断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对于年龄较大且有报警症状(如消瘦、黑便、吞咽困难等)的患者,需高度警惕胃癌,及时进行胃镜等检查鉴别。男性在胃癌的发病中可能有一定特点,但不是鉴别诊断的关键,关键是通过胃镜及病理检查来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