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会得肝癌
肝癌与多种因素相关,慢性肝炎病毒感染人群、酒精性肝病患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人群为高危人群;血清学检查(甲胎蛋白等)、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CT、MRI)可用于筛查;通过疫苗接种、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酒、控制体重、均衡饮食)、及时治疗相关肝病可降低患肝癌风险,不同人群需据自身情况采取预防和监测措施
一、肝癌的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一)慢性肝炎病毒感染人群
1.乙肝病毒(HBV)感染:全球约一半肝癌患者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乙肝病毒持续感染可导致肝细胞慢性炎症、坏死和再生,长期反复的损伤修复过程易引发基因突变,增加肝癌发生风险。据统计,乙肝携带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比非携带者高10-50倍。不同年龄阶段的乙肝感染者,随着年龄增长,病毒持续作用时间延长,肝癌发生风险逐渐累积。儿童期感染乙肝病毒,若未得到有效控制,成年后发展为肝癌的概率显著升高;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下降,乙肝病毒持续感染更易诱发肝癌。男性乙肝感染者由于激素等因素影响,肝癌发生风险可能相对高于女性,但这并非绝对,女性乙肝感染者也需高度重视。
2.丙肝病毒(HCV)感染:丙肝病毒感染也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率较高,约50%-85%的急性丙肝患者会发展为慢性丙肝,进而逐渐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感染丙肝病毒的人群中,10-30年内发生肝癌的概率约为15%左右。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丙肝感染者,酒精会加重肝脏损伤,进一步提高肝癌发生风险;有不良用药史,长期服用肝毒性药物的丙肝感染者,也会增加肝癌发生几率。
(二)酒精性肝病患者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等一系列肝脏病变,最终发展为肝癌。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具有肝毒性,可引起肝细胞损伤、炎症和纤维化。每天饮酒量折合乙醇量超过40g,持续5年以上的人群,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男性长期大量饮酒者肝癌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但女性长期大量饮酒同样不可忽视,女性对酒精的代谢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酒精的肝损伤影响。
(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随着肥胖率的上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逐年增加,它可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代谢紊乱相关因素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诱因。儿童期肥胖导致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若不加以控制,成年后发生肝癌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正常体重儿童;患有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由于血糖、胰岛素等代谢异常持续作用于肝脏,肝癌发生风险进一步升高。
(四)肝硬化患者
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如乙肝肝硬化、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等,是肝癌的高危基础疾病。肝硬化时,肝脏正常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肝细胞再生过程中容易发生异常,基因突变概率增加。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每年约有3%-6%的人发展为肝癌;丙肝肝硬化患者肝癌年发生率约为1%-4%。不同病因的肝硬化患者,其肝癌发生风险有所差异,但总体均处于较高水平。老年人肝硬化患者由于肝脏储备功能下降,肝癌发生风险相对更高;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肝硬化患者,肝癌发生风险也会增加。
(五)有肝癌家族史人群
肝癌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肝癌患者的人群,其发生肝癌的风险比无家族史人群高。如果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中有肝癌患者,那么个体患肝癌的风险会明显升高。家族遗传易感性可能与某些相关基因的突变或遗传缺陷有关。不同年龄的有家族史人群,都需要密切关注肝脏健康状况,定期进行肝癌相关筛查。儿童期有肝癌家族史的个体,虽然儿童期发生肝癌的概率相对较低,但也需要关注是否存在先天性的肝脏相关遗传缺陷等情况;老年人有家族史则需要更频繁地进行肝癌筛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其他致癌因素的累积作用会增加肝癌发生风险。
二、肝癌的筛查方法及意义
(一)血清学检查
1.甲胎蛋白(AFP)检测:AFP是目前诊断肝癌常用的血清学指标。AFP在胎儿早期由肝脏和卵黄囊合成,出生后逐渐降低。肝癌细胞又能重新合成AFP,所以血清AFP升高对肝癌的诊断有一定提示作用。但AFP升高并不一定就是肝癌,一些良性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能导致AFP轻度升高。一般来说,AFP>400μg/L持续4周以上,或AFP在200-400μg/L之间持续8周以上,结合影像学检查可辅助诊断肝癌。不同年龄人群AFP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AFP正常参考值与成人不同,儿童AFP水平通常较低,若儿童AFP异常升高需高度警惕肝脏肿瘤性病变。
2.其他血清学标志物:如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高尔基体蛋白73(GP73)等,也可作为肝癌辅助诊断的指标。PIVKA-Ⅱ在肝癌患者中的阳性率较高,尤其对AFP阴性的肝癌有一定诊断价值。GP73在肝癌患者血清中表达升高,且与肝癌的恶性程度等相关。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是肝癌筛查的常用首选方法,具有简便、无创、价格低廉等优点。超声可发现肝脏直径≥1cm的占位性病变,能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但超声检查受操作者经验和患者体型等因素影响较大。对于儿童,腹部超声检查是相对安全且有效的筛查方法,可定期进行,观察肝脏发育及有无占位性病变;老年人由于可能存在腹部脂肪厚等情况,超声检查时需更仔细操作以提高检出率。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检查对肝癌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清晰显示肝脏病灶的大小、形态、数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增强CT扫描还能更准确地判断病灶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等其他肝脏占位性病变。对于肥胖、肠道气体较多等影响超声检查的人群,CT检查是很好的补充。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老年人若存在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含碘对比剂时需谨慎评估风险。
3.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肝癌的诊断价值与CT相似,在某些方面甚至优于CT,如对小肝癌的检出、鉴别诊断等。MRI具有多参数成像、无辐射等优点,尤其对肝脏血管的显示更清晰,有助于了解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对含碘对比剂过敏的患者,MRI可作为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儿童进行MRI检查相对安全,但需根据年龄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老年人进行MRI检查时需注意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
三、降低患肝癌风险的措施
(一)疫苗接种
1.乙肝疫苗接种: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从而减少因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癌发生风险。儿童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成人中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无乙肝疫苗接种禁忌证的人群,也可考虑接种乙肝疫苗。
2.丙肝疫苗:目前丙肝疫苗尚未广泛应用,但正在研发中。未来若有有效的丙肝疫苗,也将有助于降低丙肝病毒感染率,进而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二)健康生活方式
1.合理饮酒:尽量避免饮酒,若饮酒应限量。男性每日饮酒量折合乙醇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酒精性肝病进而发展为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减少饮酒量或戒酒可显著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2.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度运动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肥胖是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重要原因,控制体重可延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进展,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儿童期应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避免肥胖;成年人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
3.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摄入,减少高脂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助于维持肝脏正常功能,降低肝脏疾病发生风险,从而间接降低肝癌发生风险。
(三)及时治疗相关肝病
1.慢性肝炎治疗:对于乙肝、丙肝患者,应及时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乙肝患者根据病情可选择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治疗;丙肝患者可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DAA)进行治疗,抗病毒治疗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脏病变进展,降低肝癌发生风险。不同年龄的肝炎患者治疗方案有所差异,儿童乙肝患者治疗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人治疗时需考虑药物的肝肾功能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等。
2.肝硬化治疗:肝硬化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乙肝肝硬化患者继续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严格戒酒等。同时,需注意防治肝硬化的并发症,如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定期监测肝脏情况,早期发现肝癌并及时处理。老年人肝硬化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治疗过程中需加强监测和护理。
总之,是否会得肝癌与多种因素相关,了解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以及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及时治疗相关肝病等措施有助于降低患肝癌的风险。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和监测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