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光是什么意思
散光属于屈光不正,成因有先天性(角膜、晶状体形状异常)和后天性(眼部疾病、不良用眼习惯),分类按病因、屈光成分、度数不同有别,症状有视力模糊、视疲劳、重影等,可通过视力、验光、角膜曲率检查诊断,矫正方法有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手术矫正,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注意相关事项,及时诊断和矫正可提高视力、改善生活质量
一、散光的定义
散光属于屈光不正的一种类型,是指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的屈光力不同,平行光线经过眼屈光系统后不能形成一个焦点,而是形成两条焦线和一段最小弥散斑的屈光状态。
二、散光的成因
(一)先天性因素
1.角膜形状异常:角膜是眼球前端的一层透明组织,正常的角膜应该是近似球形的。如果角膜在发育过程中形状不规则,比如呈椭圆形等非球形,就会导致不同方向上的屈光力不一致,从而引发散光。这种先天性的角膜形状异常在一些婴儿出生时就可能存在,且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如果家族中有散光患者,后代发生先天性散光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2.晶状体因素:晶状体的曲率异常也可能导致散光。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如果晶状体的发育出现异常,其屈光力在不同子午线上不同,也会引起散光。不过相对角膜因素来说,晶状体因素导致的散光在临床上相对较少见。
(二)后天性因素
1.眼部疾病:某些眼部疾病可能会引起散光,例如圆锥角膜,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角膜病变,患者的角膜会逐渐变薄并向前突出呈圆锥形状,导致角膜的屈光力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出现严重的散光。另外,眼部的外伤也可能导致角膜或晶状体的屈光状态改变,进而引起散光。比如眼部受到撞击后,角膜的形态被破坏,就可能出现散光。
2.不良用眼习惯:长期不正确的用眼姿势,例如躺着看书、近距离过度用眼等,可能会对眼球的发育和屈光状态产生影响。儿童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用眼习惯,可能会促使散光的发生或加重散光的程度。例如,儿童长时间近距离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会使眼睛的调节功能和眼球的受力不均衡,容易导致角膜等屈光结构的形态发生改变,进而引发散光。
三、散光的分类
(一)按病因分类
1.先天性散光:由先天因素引起,如角膜形态发育异常等导致的散光。
2.后天性散光:由后天因素引起,包括眼部疾病、外伤、不良用眼习惯等导致的散光。
(二)按屈光成分分类
1.角膜散光:主要由角膜的曲率异常引起,是最常见的散光类型。
2.晶状体散光:由晶状体的屈光力异常导致,相对较少见。
(三)按散光度数分类
1.轻度散光:散光度数小于100度。这种情况下,对视力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如果患者本身存在其他影响视力的因素,也可能会感觉到视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2.中度散光:散光度数在100-200度之间。患者的视力会受到较为明显的影响,可能会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等症状,尤其是在看远处物体时。
3.重度散光:散光度数大于200度。患者的视力会严重下降,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视物不清、重影,甚至可能会引起视疲劳等症状,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散光的症状表现
(一)视力模糊
无论是轻度、中度还是重度散光,患者都可能出现视力模糊的情况。轻度散光患者可能只是在看远处物体时稍微有些模糊,而重度散光患者则可能看任何距离的物体都很模糊。例如,儿童如果有重度散光,可能在看黑板上的字时会感觉非常模糊,无法清晰辨认。
(二)视疲劳
散光患者由于眼睛需要不断地调节来试图获得清晰的图像,容易出现视疲劳。表现为眼睛酸胀、疼痛、头痛等症状。尤其是长时间用眼后,如学习、工作一段时间后,症状会更加明显。比如学生长时间看书做作业后,可能会出现眼睛疲劳、头痛的情况,这有可能是散光导致的。
(三)重影
散光患者看物体时可能会出现重影现象,即把一个物体看成两个。这是因为散光使得光线不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而是形成两条焦线,从而导致看到的物体出现重影。例如,看远处的灯光时,可能会看到两个重叠的灯光影像。
五、散光的诊断方法
(一)视力检查
通过视力表检查患者的远视力和近视力,了解患者视力下降的程度。如果患者存在散光,通常会出现视力低于正常的情况,而且不同程度的散光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例如,视力表检查发现患者的远视力或近视力达不到相应年龄的正常标准,就需要进一步检查是否存在散光。
(二)验光检查
1.主观验光:让患者通过主观感受来判断镜片的矫正效果,从而确定合适的散光度数和轴位。医生会让患者佩戴不同度数和轴位的镜片,让患者感受视物的清晰度,逐步调整找到最适合患者的矫正镜片参数。
2.客观验光:包括电脑验光等方法,通过仪器测量眼睛的屈光状态,快速获取患者的散光度数、轴位以及球镜度数等信息。电脑验光可以作为初步筛查的手段,但还需要结合主观验光进行进一步的精确调整。
(三)角膜曲率检查
通过角膜曲率计测量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了解角膜的弯曲程度,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散光以及散光的大致情况。角膜曲率的异常是导致散光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该项检查可以为散光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例如,如果角膜曲率计显示角膜在不同子午线上的曲率半径差异较大,就提示可能存在散光。
六、散光的矫正方法
(一)佩戴框架眼镜
1.原理:框架眼镜是通过镜片的屈光力来矫正散光,使光线能够聚焦在视网膜上,从而提高视力。根据患者的散光度数、轴位等参数定制合适的镜片。
2.适用人群: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散光患者,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框架眼镜佩戴方便,相对比较安全,而且价格相对较为亲民。对于儿童来说,佩戴框架眼镜可以帮助他们矫正散光,提高视力,促进视觉发育。例如,对于正在上学的儿童散光患者,佩戴合适的框架眼镜可以保证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清晰地看到黑板上的内容,有利于学习。
(二)佩戴隐形眼镜
1.硬性透气隐形眼镜(RGP):
原理:RGP镜片的透气性良好,能够矫正散光。它通过贴合角膜的形态来改变光线的折射,从而达到矫正散光的目的。
适用人群:适用于一些散光度数较高或者对框架眼镜矫正效果不满意的患者。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如果不愿意佩戴框架眼镜,RGP是一种较好的选择。不过,佩戴RGP需要注意正确的佩戴和护理方法,否则可能会引起眼部感染等问题。例如,青少年患者如果运动较多,佩戴RGP可以避免框架眼镜在运动中掉落等问题,同时也能较好地矫正散光。
2.软性隐形眼镜:
原理:部分软性隐形眼镜也可以矫正散光,但相对RGP来说,矫正散光的效果可能稍差一些。它通过镜片的特殊设计来矫正散光。
适用人群:适用于散光度数较低的患者。不过,软性隐形眼镜的佩戴和护理也需要注意卫生,否则容易引发眼部炎症等问题。
(三)手术矫正
1.准分子激光手术:
原理:通过激光切削角膜的基质层,改变角膜的曲率,从而矫正散光。例如,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等手术方式可以用于矫正散光。
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年龄在18周岁以上,散光度数稳定的患者。而且需要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排除眼部的一些禁忌证,如圆锥角膜、严重干眼症等。对于一些成年散光患者,如果不想长期佩戴眼镜,且符合手术适应证,可以考虑准分子激光手术进行矫正。但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如术后可能出现干眼症、视力回退等情况。
2.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
原理:对于一些高度散光且不适合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患者,可以考虑ICL手术。通过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来矫正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
适用人群:适用于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患者等。同样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七、散光患者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散光患者
1.定期检查视力:儿童处于视觉发育的关键时期,散光可能会影响其视觉发育。所以要定期带儿童进行视力检查,一般建议3-6个月检查一次。例如,发现儿童有散光后,要密切关注其视力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矫正方案。
2.培养良好用眼习惯:教育儿童保持正确的用眼姿势,如读书写字时保持眼睛与书本距离在33厘米左右,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每用眼30-40分钟要休息10-15分钟,多眺望远处。同时,要控制儿童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天尽量不超过1-2小时。因为儿童如果用眼习惯不好,容易导致散光加重或者影响视觉发育。
(二)成年散光患者
1.注意用眼卫生:无论是佩戴框架眼镜还是隐形眼镜,都要注意眼部的卫生。佩戴隐形眼镜时要严格按照护理说明进行清洗和护理,避免细菌感染。例如,每天要对隐形眼镜进行清洁、消毒,定期更换镜片等。
2.定期进行眼部检查:成年散光患者也需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般每年至少检查一次。通过眼部检查可以及时发现眼部是否出现其他病变,以及散光度数等是否有变化,以便及时调整矫正方案。
3.手术患者的注意事项:对于接受手术矫正散光的患者,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护理。例如,准分子激光手术后要避免揉眼,按照医嘱使用眼药水,定期复查等。同时,要注意避免眼部受到外伤,在术后一段时间内要注意用眼休息等。
总之,散光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合适的矫正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改善生活质量。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散光患者,都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散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