痢疾和肠炎的区别包括定义、病因、症状等。
1.定义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病变部位在结肠,尤其是乙状结肠和直肠。肠炎是指肠道的炎症性疾病,病因多样,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也可因饮食不当、药物刺激、自身免疫等非感染因素引起,病变可累及小肠和结肠。
2.病因
痢疾主要由痢疾杆菌感染所致,该菌经消化道传播,通过污染的食物、水或手进入人体,在肠道内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破坏肠黏膜。感染性肠炎可由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寄生虫(如阿米巴原虫等)引起;非感染性肠炎则与饮食不规律、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药物不良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3.症状
痢疾起病急,主要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腹泻特点为黏液脓血便,每日排便次数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伴有里急后重感(即排便后仍有便意),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肠炎症状相对多样,感染性肠炎多有发热、腹痛、腹泻,腹泻一般为稀水样便,次数较痢疾少,里急后重感不明显;非感染性肠炎的症状轻重不一,可仅有轻度腹痛、腹泻,也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无发热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