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和慢性肠胃炎的区别为定义与病程、症状表现、诊断方法。
1.定义与病程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起病急骤,病程较短,一般在数天到1周左右即可恢复。多由细菌、病毒感染,如沙门氏菌、诺如病毒等,或者饮食不当,摄入生冷、不洁食物等引起。
慢性肠胃炎是胃黏膜和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程较长,一般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急性肠胃炎未彻底治愈、幽门螺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因素、长期服用刺激性药物、精神因素等有关。
2.症状表现
急性肠胃炎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呕吐物常为胃内容物,腹泻可为稀水样便或黏液便,严重时可出现发热、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较弱,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风险更高,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皮肤干燥、尿量减少等。
慢性肠胃炎症状相对较轻且不典型,多表现为长期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胀、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也可能两者交替出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这些精神因素又可能反过来加重肠胃不适。
3.诊断方法
急性肠胃炎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如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有集体发病等,结合典型的症状表现即可初步诊断。对于症状严重或怀疑有感染的患者,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检查,以明确病原体。
慢性肠胃炎诊断相对复杂,除了详细的病史询问和症状评估外,还需要进行一系列检查。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胃肠黏膜的病变情况,明确炎症的部位、程度和性质,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排除其他疾病。此外,幽门螺杆菌检测、血液自身抗体检查等也有助于查找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