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和溃疡性肠炎的区分主要体现在发病机制、病变范围、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病理检查等。
1.发病机制
慢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溃疡性肠炎则主要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攻击自身的肠道黏膜组织,导致肠道炎症和溃疡形成。
2.病变范围
慢性结肠炎的病变范围相对较广,可累及整个结肠,包括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等部位。溃疡性肠炎的病变多局限于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通常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可向上逐渐蔓延至乙状结肠、降结肠,甚至全结肠。
3.临床表现
慢性结肠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便或脓血便等,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不固定,腹泻程度轻重不一。溃疡性肠炎除了有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外,还常伴有发热、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病情相对较重,且容易反复发作。
4.内镜检查
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情况,慢性结肠炎的内镜下表现主要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粗糙,可有散在的糜烂或溃疡,但溃疡一般较浅。溃疡性肠炎的内镜下可见结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有大量黏液和脓性分泌物附着,可见多发性的浅表溃疡,溃疡形态不规则,深浅不一,严重者可形成黏膜桥、假息肉等。
5.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是区分两者的金标准,慢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主要为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黏膜腺体结构基本正常。溃疡性肠炎的病理改变则更为严重,除了有炎症细胞浸润外,还可见黏膜糜烂、溃疡形成,隐窝脓肿,腺体变形、萎缩、消失等,严重时可累及黏膜下层甚至肌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