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和胃癌早期的区别
慢性胃炎和胃癌早期的区别为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1.定义与发病机制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主要病因,此外,十二指肠胃反流、药物和毒物、自身免疫、年龄因素等也可引发。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如酗酒、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吸烟等会损伤胃黏膜,增加发病风险。老年人由于胃黏膜的退行性变,更易发生慢性胃炎。
胃癌早期指癌组织局限于胃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其发病是多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Hp感染、遗传因素、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等都与胃癌发生相关。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患胃癌早期的风险相对较高。
2.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等,也可呈现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且症状缺乏特异性,与患者的生活方式相关,如进食刺激性食物后症状可能加重。
胃癌早期多数患者也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足够重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一般服用胃药后可暂时缓解,容易被误诊为慢性胃炎。
3.诊断方法
慢性胃炎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诊断的关键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情况,并确定病变类型。同时,检测Hp对于明确病因至关重要,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下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等。血清学检查可检测胃蛋白酶原、胃泌素等,有助于了解胃黏膜功能状态。
胃癌早期胃镜检查结合黏膜活检是诊断的金标准。对于普通胃镜难以发现的早期微小病变,可采用色素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等特殊检查技术提高诊断率。血清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724(CA724)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但特异性不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