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区别
结肠炎和结肠癌的区别为定义和本质、症状表现和发病原因。
1.定义和本质
结肠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症性病变,可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原虫等生物引起,也可由变态反应及理化因子引起。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通常不会发生癌变,但长期反复发作的炎症有一定的癌变风险。
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以40~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男女之比为2~3:1。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结肠癌主要为腺癌、黏液腺癌、未分化癌。
2.症状表现
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腹泻、腹痛、黏液便及脓血便、里急后重、便秘等,常伴有消瘦、乏力等,多反复发作。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腹痛一般多为隐痛或绞痛,常位于左下腹或小腹。
结肠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中晚期可出现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腹泻、便秘、粪便中带血、脓液或黏液。腹痛也是常见症状之一,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腹部肿块多为瘤体本身,有时可能为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肠梗阻症状一般属结肠癌的中晚期症状,多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主要表现是腹胀和便秘,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晚期可出现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全身症状。
3.发病原因
感染是结肠炎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如细菌、病毒等感染。自身免疫反应在结肠炎的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一些患者血清中可查到抗结肠上皮细胞抗体。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本病的血缘家庭发病率较高。此外,神经精神因素、过敏、滥用抗生素等也可能诱发结肠炎。
结肠癌的发病与生活方式、遗传、大肠腺瘤等因素有关。长期高脂肪、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会增加肠道内致癌物质的产生,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遗传因素中,家族性结肠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明显增加。大肠腺瘤也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多数结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