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表现不典型,需通过实验室检查诊断,血培养是金标准;治疗包括尽早用抗生素及支持对症治疗,特殊人群护理要严格无菌、谨慎用药、关注多部位及家长密切观察异常。
一、早期识别与诊断
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表现常不典型,可能出现反应差、嗜睡、拒奶、体温不稳定(可发热或低体温)、皮肤黄疸加重等。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诊断,如血常规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或降低)、C反应蛋白(CRP)升高、降钙素原(PCT)升高等感染指标,血培养是确诊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但阳性率可能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需多次采血送检。
二、治疗措施
1.抗生素治疗:一旦怀疑或确诊新生儿败血症,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根据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早发型败血症常由B族链球菌等感染引起,多选用青霉素类等;晚发型败血症常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等,可能选用耐酶青霉素等。
2.支持对症治疗
保暖与喂养:根据新生儿体温情况进行保暖,保证体温稳定在合适范围。对于能进食的新生儿,尽量母乳喂养,不能进食者通过静脉营养保证营养供给。
维持内环境稳定:监测电解质、血糖等指标,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和低血糖等情况。
处理并发症:若出现肺炎、脑膜炎等并发症,需针对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如肺炎时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新生儿是特殊人群,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护理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由于新生儿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使用药物需谨慎评估,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且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新生儿的皮肤、脐部等部位的护理,脐部感染是新生儿败血症的常见诱因之一,要保持脐部清洁干燥。另外,家长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精神反应、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