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有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两类常见症状,上腹痛综合征疼痛在上腹、与进食有关、无报警征象、中青年常见且女性生理期症状波动,伴上腹胀、早饱;餐后不适综合征进食后饱胀突出,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年龄大易致,伴上腹痛、恶心、呕吐等,其症状受多种因素影响,诊断需综合考虑。
上腹痛综合征:
疼痛特点: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灼痛、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一般不等,但通常与进食有一定关系,部分患者表现为进食后疼痛,也有患者是空腹时疼痛,且疼痛不会进行性加重等报警征象。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生,但在中青年群体中相对较为常见,可能与该年龄段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等生活方式相关。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影响,症状可能会有所波动。
伴随症状:常伴有上腹部饱胀感、早饱(进食少量食物就有饱胀感,导致进食量明显减少)等症状。例如一些年轻女性患者,因工作繁忙经常饮食不规律,容易出现上腹痛且伴有早饱,影响正常的营养摄入。
餐后不适综合征:
主要表现:进食后饱胀感明显,这是最突出的症状,进食正常量食物就会感觉上腹部饱胀难耐。在生活方式方面,若长期存在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情况,会加重该症状。比如一些久坐办公室的人群,由于缺乏运动,胃肠蠕动减慢,更容易出现餐后明显饱胀。年龄较大的人群胃肠功能本身逐渐衰退,也更易发生餐后不适综合征。
相关表现:还可伴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可能会因为自主神经病变等因素影响胃肠功能,使得餐后不适综合征的症状更为复杂,控制血糖的同时还需关注胃肠症状的改善。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多样,且受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准确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