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荨麻疹需避免诱因,如食物、吸入物、感染、药物等;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皮肤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物,严重时可能用免疫抑制剂,同时要关注小儿不同年龄阶段表现、肝肾功能等,以保障舒适度,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一、避免诱因
小儿慢性荨麻疹需首先排查可能诱因,如食物(鱼虾、坚果等)、吸入物(花粉、尘螨等)、感染(病毒、细菌等)、药物等。对于有明确诱因的患儿,应尽量避免接触相关诱因,这有助于减少荨麻疹发作频率及严重程度。比如对尘螨过敏的小儿,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等。
二、非药物治疗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温和的沐浴产品,避免搔抓皮肤,以防皮肤破损引发感染。小儿皮肤较为娇嫩,搔抓易导致皮肤损伤,进而可能加重病情或引起继发感染。
2.生活方式调整: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过度劳累。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小儿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对改善慢性荨麻疹状况有一定帮助。
三、药物治疗
1.抗组胺药物:是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的常用药物,可缓解瘙痒、风团等症状。如西替利嗪等,其通过拮抗组胺受体发挥作用。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根据小儿年龄、体重等合理选择,但要注意避免低龄儿童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的风险。
2.其他药物:对于病情较为严重或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能会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谨慎使用。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儿慢性荨麻疹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且小儿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过程中需格外关注药物对其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女性小儿在用药等方面无特殊的性别禁忌,但同样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有过敏病史的小儿更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以保障小儿舒适度为首要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操作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