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型糖尿病不是遗传但是为什么会得
1型糖尿病发病与自身免疫、病毒感染、环境等因素相关,自身免疫因素中体内多种胰岛细胞自身抗体可损伤胰岛β细胞致其分泌功能丧失,儿童青少年更常见且有自身免疫家族史者易发病;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可触发自身免疫反应损伤胰岛β细胞,儿童易受病毒感染增加患病风险;环境因素中早期饮食如过早添加牛奶等固体辅食、生活环境中化学物质暴露等可能影响免疫功能增加患病风险,需合理关注婴儿喂养方式、保持儿童青少年健康生活环境降低风险。
一、自身免疫因素
1.胰岛细胞自身抗体:自身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胰岛β细胞是1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例如,相关研究发现,体内存在多种针对胰岛细胞的自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这些自身抗体可损伤胰岛β细胞,导致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丧失。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自身免疫相关的1型糖尿病更为常见,这可能与他们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出现免疫紊乱有关。对于有自身免疫家族史的人群,相对而言更易发生自身免疫相关的1型糖尿病,需要密切关注自身胰岛功能的变化。
二、病毒感染因素
1.特定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触发1型糖尿病的发生。比如,柯萨奇病毒、腮腺炎病毒等。病毒感染后可能会启动自身免疫反应,间接损伤胰岛β细胞。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脆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若感染了相关病毒且自身免疫易感性较高时,就增加了患1型糖尿病的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在腮腺炎流行地区,患腮腺炎的儿童后续发生1型糖尿病的几率相对有所升高,这提示病毒感染与1型糖尿病发病存在一定关联。
三、环境因素
1.早期饮食等环境影响:早期的环境因素也可能对1型糖尿病的发病产生作用。例如,早期过早添加牛奶等固体辅食可能与1型糖尿病发病有一定关系。此外,生活环境中的某些化学物质暴露等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免疫系统功能,进而增加患病风险。对于婴儿期的喂养方式需要合理关注,避免过早过度引入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的食物成分。而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环境,减少可能的有害化学物质接触,有助于降低患1型糖尿病的潜在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