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是怎么回事
脱肛即直肠脱垂,指直肠壁部分或全层向下移位,发病与小儿发育不全、老年人肌肉松弛、腹内压增高、直肠黏膜下层组织松弛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早期排便肿物脱出及后期伴随症状,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诊断靠肛门指诊、直肠镜等,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小儿多保守,成人轻用注射,严重需手术。
1.发病机制
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小儿发育不全,直肠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较弱;老年人肌肉松弛,骨盆底肌肉和韧带变得薄弱;长期腹泻、便秘、前列腺肥大、慢性咳嗽等导致腹内压增高,使得直肠失去支撑而脱垂;另外,直肠黏膜下层组织松弛,黏膜与肌层之间容易发生分离,也可能引发脱肛。
2.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排便时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便后可自行缩回。随着病情进展,肿物脱出后需用手托回甚至不能自行回纳。
伴随症状:脱出的直肠黏膜若发生炎症、糜烂、溃疡,可出现黏液便、便血等症状;长期脱垂还可能导致肛门失禁、直肠溃疡出血等情况。
3.不同人群特点
小儿:小儿脱肛多为直肠黏膜脱垂,常见于2-5岁儿童,可能与小儿骶骨弯曲度尚未完全形成,直肠处于垂直状态,周围组织对直肠的固定支持作用较弱有关。小儿脱肛往往在排便时出现,便后可自行复位,一般随着生长发育,骶骨弯曲度逐渐形成,多可自愈。
成年人:成年人脱肛多为直肠全层脱垂,女性相对男性更易发生,可能与女性骨盆宽大、盆底肌肉相对薄弱等因素有关。成年人脱肛一般不能自行复位,需要手法复位甚至手术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肌肉松弛,加上可能存在慢性疾病如慢性便秘、慢性支气管炎等导致腹内压增高,容易发生脱肛,且病情相对顽固,治疗相对复杂。
4.诊断方法
医生通过肛门指诊可以了解肛门括约肌的紧张度等情况;直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直肠内的情况;排粪造影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直肠脱垂的程度等。
5.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对于小儿直肠黏膜脱垂,多采用保守治疗,如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缩短排便时间,排便后立即复位等;成人轻度脱肛可采用注射疗法,将硬化剂注射到直肠周围,使直肠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直肠脱垂,如成人完全性直肠脱垂,多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多种,如直肠悬吊固定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