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症状
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常见纯运动性轻偏瘫(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无其他障碍)、纯感觉性卒中(一侧身体感觉异常,运动不受限)、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对侧轻偏瘫伴共济失调)、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构音不清、吞咽困难伴一侧手笨拙无力),不同症状因病变影响不同神经纤维及结构,有基础疾病或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更易出现相应症状。
纯运动性轻偏瘫:较为常见,表现为一侧面部、上肢及下肢无力,可单独出现或同时存在,一般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或语言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出现一侧手臂抬起费力,走路时一侧下肢拖曳等情况,这是因为基底节区的神经纤维受损,影响了运动信号的传导,导致相应肢体运动功能异常,年龄较大且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此类症状,因为高血压易损害脑血管,增加腔隙性脑梗死发生风险。
纯感觉性卒中:主要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感觉障碍可累及面部、上肢、下肢及躯干等部位,患者能清楚感知到感觉的异常变化,但运动功能一般不受影响。这是由于病变影响了传导感觉的神经纤维,使得感觉信号的传递出现障碍,在有动脉硬化病史的人群中,尤其是年龄偏大者,发生纯感觉性卒中的概率相对较高,因为动脉硬化会使血管弹性下降,影响神经纤维周围的血液供应,进而引发感觉异常。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步态不稳较为明显,同时可伴有肢体的协调运动障碍,如持物不稳等。这是因为基底节区的病变不仅影响了运动传导,还累及了与共济运动相关的神经结构,导致运动的协调性和平衡功能受到影响,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长期代谢异常等因素影响脑血管及神经组织,更易出现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年龄越大、病史越长,风险往往越高。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构音不清、吞咽困难,同时伴有一侧手的笨拙、无力,精细动作受限,如持筷、系纽扣等动作困难。这是因为病变影响了与语言功能和手部精细运动相关的神经区域,使得语言中枢及支配手部运动的神经纤维受到波及,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加上存在基础疾病时,更易发生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因为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和神经,加重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