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是怎么回事
胆道蛔虫病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及晚期孕妇,病因是蛔虫钻孔习性在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时上窜至胆道,临床表现为突然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绞痛及早期腹部体征与症状不相符等,诊断依据病史、症状及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解痉止痛、驱虫、抗感染)和手术,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及定期驱虫,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出现症状及时就医遵医嘱。
一、病因
蛔虫有钻孔习性,当人体全身及消化道功能紊乱,如高热、腹泻、饥饿、胃酸度降低、驱虫不当等,可激惹虫体异常活动,上窜至十二指肠,钻人胆道。
二、临床表现
1.症状:突然发生的剑突下或右上腹钻顶样剧烈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疼痛突发突止,发作时患儿辗转不安、呻吟不止、大汗淋漓,可伴有恶心、呕吐甚至吐出蛔虫。疼痛缓解期患儿可如常人安静或戏耍。
2.体征:早期腹部体征与症状不相符,腹部柔软,仅有剑突下或右上腹深压痛。合并胆道感染时,可出现腹膜刺激征,如右上腹压痛、肌紧张等。
三、诊断
1.病史:有肠道蛔虫感染史。
2.症状:典型的钻顶样腹痛。
3.影像学检查:B超是诊断胆道蛔虫病的首选方法,可见胆道内蛔虫声像;X线钡餐检查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内蛔虫阴影。
四、治疗
1.非手术治疗:
解痉止痛:可选用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药物缓解胆道括约肌痉挛,减轻疼痛。
驱虫:待症状缓解后,可选用驱虫药物,如阿苯达唑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驱虫不当可能导致蛔虫骚动,加重病情。
抗感染:合并胆道感染时,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若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胆道出血、肝脓肿、重症胆管炎等,需考虑手术治疗,取出胆道内的蛔虫。
五、预防
1.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不随地大便等,防止蛔虫卵入口。
2.加强饮食卫生: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蔬菜水果要洗净后食用。
3.定期驱虫:对于肠道蛔虫感染高发地区的儿童,可在医生指导下定期进行驱虫治疗。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由于其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易发生胆道蛔虫病,家长应格外注意儿童的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对于孕妇,晚期孕妇身体负担重,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也需注意饮食等方面的防护,预防胆道蛔虫病的发生。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