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和肛瘘有什么区别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等,表现为肛周持续疼痛、红肿等,需手术引流;肛瘘是肛管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表现为外口流分泌物等,需手术切断或切除瘘管,两者在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上均有差异,不同年龄患者各有特点。
肛瘘:是指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数是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外口在肛周皮肤。其形成是因为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引流口持久不愈,管道壁纤维化形成慢性感染性通道。
临床表现差异
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性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因儿童表达能力有限,更需关注其局部及全身表现变化。
肛瘘:主要症状是肛周外口持续或间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一般无明显疼痛,但若瘘管通畅性不佳,引流不畅时可出现局部肿痛。外口可时闭时溃,反复发作,年龄较小的儿童肛瘘可能因家长未及时发现而延误病情,需注意观察儿童肛周情况。
诊断方法区别
肛周脓肿:通过体格检查,可见肛周红肿、触痛的肿块,结合超声检查可发现脓腔,超声能清晰显示脓肿的位置、大小等,对于判断病情有重要意义。
肛瘘:体格检查可发现肛周外口,经外口注入亚甲蓝可帮助寻找内口,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复杂肛瘘的诊断价值较高,能清晰显示瘘管的走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尤其适用于复杂肛瘘的术前评估,不同年龄患者的MRI表现有一定差异,但都能为诊断提供准确信息。
治疗原则不同
肛周脓肿:一旦确诊,多需手术治疗,如脓肿切开引流术,目的是排出脓液,防止感染扩散。对于婴幼儿肛周脓肿,手术需更加谨慎,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方式,以减少对患儿的创伤。
肛瘘:原则上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切断或切除瘘管,使其愈合。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等,挂线疗法适用于高位肛瘘,可避免一次性切断肛管引起肛门失禁,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需根据具体病情权衡利弊,儿童患者手术时要充分考虑对肛门功能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