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是怎么形成的
肛瘘主要由肛周脓肿发展而来,肛周脓肿阶段是肛腺感染致炎症扩散形成脓肿,肛瘘形成阶段是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原发灶引流口难愈合形成纤维化管道,相关衍生因素有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儿童肛瘘内口多与肛窦有关且治疗需谨慎,老年人易复发且并发症风险高,长期酗酒、食辛辣刺激物会增加肛瘘形成风险,有肠道炎性疾病病史者易患肛瘘且治疗需关注肠道疾病控制。
肛周脓肿阶段:肛腺感染是引发肛周脓肿的关键因素。肛腺位于肛门瓣下方,开口于肛窦,肛窦易受粪便损伤而引发感染,感染进而蔓延至肛腺。肛腺感染后炎症会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肛周脓肿。例如,长期不良的排便习惯,如便秘或腹泻,会增加肛窦损伤的几率,从而提高肛腺感染的风险。对于儿童而言,其肛腺相对发达,且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出现肛窦感染,进而引发肛周脓肿。女性和男性在肛瘘形成的性别差异上并不显著,但不同生活方式会产生影响,如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肛周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肛周脓肿的发生风险可能会增加。
肛瘘形成阶段:肛周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原发感染源虽被暂时控制,但原发病灶处的引流口往往难以愈合,逐渐形成纤维化管道,即肛瘘。管道的一端连接肛窦内的感染源(内口),另一端通向肛周皮肤外(外口),由于管道的存在,会反复出现脓性分泌物、肿痛等症状。从病史角度看,有肛周脓肿病史的人群是肛瘘的高危人群,若肛周脓肿未得到规范治疗,肛瘘形成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相关衍生因素及影响
年龄因素:儿童肛瘘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其形成机制与成人相似,不过儿童肛瘘的内口多与肛窦有关,且由于儿童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在治疗上需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损伤正常组织。而老年人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肛周组织修复能力减弱,肛瘘形成后更容易反复发作,且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酗酒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增加肛周感染的风险,进而可能促进肛瘘的形成。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肛周局部黏膜,导致肛窦充血,增加肛窦感染的几率,从而为肛瘘的形成埋下隐患。
病史因素:有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肠道炎性疾病病史的患者,肠道黏膜处于炎症状态,更容易发生肛窦感染,进而引发肛周脓肿,最终导致肛瘘形成。这类患者在肛瘘治疗过程中,需要同时关注肠道炎性疾病的控制,以减少肛瘘复发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