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乳素型垂体瘤治疗
泌乳素型垂体瘤有药物、手术、放射治疗方式,药物首选溴隐亭需长期坚持且有不良反应,儿童用药需谨慎;手术可选经蝶窦手术,有一定风险,儿童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等影响更显著;放射治疗用于特定情况,起效慢且有不良反应,儿童需重点关注;治疗后均需长期随访监测,定期检测相关指标,不同年龄随访有差异
一、药物治疗
泌乳素型垂体瘤首选药物治疗,常用药物为多巴胺激动剂,如溴隐亭。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溴隐亭可有效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使肿瘤缩小。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在规范服用溴隐亭后,泌乳素水平可逐渐恢复正常,肿瘤体积也会缩小,改善相关症状,如女性患者的月经紊乱、泌乳及男性患者的性功能障碍等。但药物治疗需长期坚持,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监测下调整用药。对于儿童患者,使用多巴胺激动剂时需特别谨慎,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生长发育情况。
二、手术治疗
1.经蝶窦手术:是泌乳素型垂体瘤常用的手术方式。手术通过鼻腔蝶窦入路切除肿瘤,对于肿瘤较大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可考虑手术。研究表明,经蝶窦手术的肿瘤全切率较高,术后泌乳素水平下降明显,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如脑脊液漏、鼻腔粘连、垂体功能减退等并发症。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及术后恢复情况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垂体等结构发育尚未完全,术后垂体功能减退等并发症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需加强术后垂体功能监测。
三、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多用于药物治疗无效、不能耐受手术或术后有残留的泌乳素型垂体瘤患者。放射治疗起效较慢,一般需数月至数年才能看到肿瘤缩小及泌乳素水平下降的效果。常见的放射治疗方法有普通放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放射治疗可能会引起垂体功能减退、视神经损伤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对于儿童患者,放射治疗对垂体及周围正常组织的生长发育影响需重点关注,应严格掌握放射治疗的适应证和剂量。
四、随访监测
无论是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还是放射治疗后的患者,都需要长期随访监测。定期检测血清泌乳素水平,了解肿瘤控制情况;进行垂体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同时监测垂体相关激素水平,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以及时发现垂体功能减退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随访监测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需要更密切关注生长发育指标及垂体功能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