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败血症有什么后果
婴儿败血症可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可引发化脓性脑膜炎,出现多种症状及后遗症;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出现微循环障碍等表现;可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有出血及血栓形成相关表现;还会影响生长发育,致生长发育迟缓,新生儿及小婴儿病情进展快、风险高,需尽早诊断治疗降低不良后果概率。
一、多器官功能障碍
婴儿败血症时,细菌及其毒素等可侵袭多个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例如,可影响呼吸系统,引起呼吸急促、发绀等,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呼吸衰竭;对心血管系统造成影响,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失常等,甚至引发感染性休克,这是因为细菌毒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进而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二、化脓性脑膜炎
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脑部,引发化脓性脑膜炎。婴儿患败血症后若未及时控制感染,细菌很容易侵犯脑膜。患儿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前囟饱满、惊厥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智力低下、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这是由于炎症刺激脑膜及脑组织,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三、感染性休克
败血症导致的感染性休克是非常严重的后果。细菌大量繁殖并释放毒素,使机体的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注不足。婴儿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等,若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细菌毒素激活炎症介质,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压急剧下降,重要脏器灌注不足。
四、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婴儿败血症时,凝血系统被激活,可引发DIC。患儿会出现皮肤瘀斑、瘀点、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还可能伴有血栓形成相关表现,如肢端坏死等。这是因为细菌及其产物激活了凝血因子,导致凝血酶生成增多,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引起凝血与纤溶平衡失调。
五、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长期患败血症的婴儿,由于感染消耗大量能量,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表现为体重不增、身高增长缓慢等。此外,疾病本身及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因素,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影响肠道菌群平衡,进一步影响营养的消化吸收,从而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造成长期的不良影响。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因其自身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后病情进展迅速,上述后果发生的风险相对更高,需要密切监测,一旦怀疑败血症应尽早诊断和治疗,以降低不良后果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