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炎是常见妇科疾病,由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致混合感染,发病因阴道菌群失调及其他因素,临床表现为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且妇科检查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诊断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治疗用抗厌氧菌药物及非药物干预等。
发病原因
阴道菌群失调:阴道内原本的微生物生态平衡被打破,乳杆菌数量减少,其他病菌大量滋生。例如,频繁性交、阴道灌洗等行为可能破坏阴道的酸性环境和正常菌群平衡,增加患病风险。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的人群,阴道菌群平衡的稳定性不同,年轻女性性生活相对活跃,可能因性生活相关因素影响阴道菌群;长期使用抗生素的人群,也易出现阴道菌群失调引发细菌性阴道炎。
其他因素:多个性伴侣、吸烟等也可能与细菌性阴道炎的发生有关。有多个性伴侣会增加阴道感染病菌的机会,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影响阴道局部的防御机制。
临床表现
症状:患者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灰白色、均匀一致、稀薄状,有鱼腥臭味,尤其在性交后加重。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轻度外阴瘙痒或烧灼感。不同年龄的患者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青春期前女孩通常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分泌物异常;育龄女性症状相对典型,更易察觉分泌物的变化和异味等情况。
体征:妇科检查可见阴道黏膜无明显充血等炎症表现,这是与其他阴道炎的不同之处,其他阴道炎可能有阴道黏膜充血等表现。
诊断方法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阴道分泌物增多、有鱼腥臭味等典型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实验室检查:
线索细胞检查:线索细胞是诊断细菌性阴道炎的重要指标之一,线索细胞阳性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pH值测定:阴道分泌物pH值>4.5(正常阴道pH值为3.8~4.4)。
胺试验:取阴道分泌物加入10%氢氧化钾溶液后有氨臭味释放。
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厌氧菌药物,如甲硝唑等。但需注意,药物使用应严格遵循医疗规范,不同人群用药需考虑个体差异,例如孕妇用药需谨慎评估利弊。
非药物干预: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清洁阴道,恢复阴道正常菌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避免频繁性交、选择棉质内裤等,以降低患病风险。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更要注重日常外阴清洁的适度性,过度清洁可能进一步破坏阴道菌群平衡;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菌生长繁殖,控制基础疾病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阴道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