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主要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途径包括母亲孕期患感染性疾病致病原体经胎盘感染胎儿;产时感染途径有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时间长致细菌经产道上行感染胎儿;产后感染途径包含脐部护理不当致细菌经脐部侵入、皮肤黏膜破损或损伤致细菌侵入、病原体经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新生儿体内。
一、产前感染途径
1.宫内感染:母亲在孕期患有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等,病原体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例如,母亲若有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细菌可经血液循环穿过胎盘屏障,直接影响胎儿,这与母亲的孕期健康状况密切相关,若母亲本身存在易引发感染的基础疾病或生活方式不利于孕期健康维护,就会增加胎儿宫内感染的风险。
二、产时感染途径
1.产程中感染:分娩过程中,若产程延长、胎膜早破时间较长,细菌可由产道上行侵入羊膜腔,感染胎儿。比如胎膜早破超过一定时间(通常认为胎膜早破≥24小时时,胎儿感染风险明显增加),产道中的细菌如大肠杆菌等就有更多机会进入宫腔感染胎儿,这与产程的进展情况以及胎膜早破的持续时间等因素紧密相关,产程延长会使胎儿暴露于产道细菌的时间增加,从而增加感染几率。
三、产后感染途径
1.脐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是产后容易感染的部位,若脐带结扎、包扎不严格,或脐部护理不当,细菌可从脐部侵入血液循环。例如,在新生儿脐带脱落前后,若脐部被水、污染物等污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见细菌就可能经脐部伤口进入体内引发感染,这与脐部护理的规范程度以及新生儿的日常清洁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不恰当的脐部护理会破坏脐部的防御屏障,为细菌入侵创造条件。
2.皮肤黏膜感染:新生儿皮肤娇嫩,若皮肤有破损,如擦伤、抓伤等,或口腔黏膜有损伤,细菌可通过破损处侵入。比如新生儿皮肤接触到不清洁的物品导致皮肤破损后未及时处理,细菌就可能从破损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这与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情况以及生活环境的清洁程度等因素相关,不良的生活环境可能增加新生儿皮肤接触污染物的机会,进而增加感染风险。
3.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病原体可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新生儿体内。例如,密切接触新生儿的人员患有呼吸道感染时,可通过飞沫传播给新生儿;新生儿食用被污染的奶具、食物等可经消化道感染细菌。这与周围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新生儿的喂养卫生情况等因素有关,若照顾新生儿的人员患有传染性疾病且未做好防护,就容易将病原体传播给新生儿,而不规范的喂养操作会使病原体有机会经消化道进入新生儿体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