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如何引起的
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局部感染灶未有效控制相关,病原体可经多种途径入侵,免疫功能低下易发病,局部感染灶未控会播散引发败血症,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人群发病有差异。
一、病原体入侵是关键诱因
败血症主要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例如,革兰阳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革兰阴性菌中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都可引发败血症。细菌等病原体可以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途径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年龄因素对其有影响,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因病原体入侵引发败血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也较易遭受病原体侵袭而导致败血症。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病原体入侵后引发败血症的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其自身免疫力可能存在异常,更易发生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影响发病
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能够有效抵御病原体的入侵和清除进入体内的病原体。但如果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就难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使得病原体在血液循环中容易大量生长繁殖,从而引发败血症。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败血症的易感性不同,但不同性别可能因自身基础疾病等情况的不同而有发病风险差异。比如女性若患有妇科相关的基础疾病,可能因病原体经生殖道等途径入侵而增加败血症风险。
三、局部感染灶未得到有效控制可播散引发败血症
身体局部存在感染灶,如肺部感染、腹腔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如果这些局部感染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原体就可能不断侵入血液循环,进而引发败血症。例如,肺部的肺炎若没有得到妥善治疗,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播散到全身,导致败血症的发生。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局部感染灶引发败血症的情况有所不同。儿童的局部感染灶可能因玩耍等导致皮肤破损引发感染,若未及时处理易扩散;老年人群局部感染灶可能因机体修复能力下降等因素,感染更易向全身播散引发败血症。生活方式上,局部感染灶患者若不注意休息、不积极治疗局部感染,会加速病原体向全身扩散的进程。有基础病史的局部感染患者,如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病的肺部感染患者,其身体状况更易促使感染播散引发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