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什么原因引起
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基础疾病影响密切相关,病原体可经多种途径入侵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病,多种基础疾病会增加其发生风险且不同年龄阶段受基础疾病影响有差异。
一、病原体入侵是主要原因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如皮肤黏膜的破损处、呼吸道、消化道等。在婴幼儿群体中,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遭受细菌等病原体的入侵引发败血症。而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可能合并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也增加了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并在血液中繁殖导致败血症的风险。
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
当人体免疫功能存在缺陷时,就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先天性免疫缺陷病患者,其体内的免疫细胞或免疫分子存在先天性的异常,无法有效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获得性免疫功能低下常见于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的患者,其机体免疫力被抑制,病原体容易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发败血症。另外,患有艾滋病等疾病的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也是败血症的高危人群。对于女性而言,在妊娠期机体的免疫状态会发生一定变化,如果此时受到病原体侵袭,也较易出现免疫功能相对薄弱的情况,增加患败血症的可能性。
三、基础疾病影响
许多基础疾病会增加败血症的发生风险。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而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机体对感染的防御能力。慢性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患者,肝脏的解毒和合成功能下降,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容易发生败血症。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化疗、放疗等治疗过程中,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同时肿瘤本身也可能导致机体防御功能降低,从而容易引发败血症。在不同年龄阶段,基础疾病对败血症发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时期如果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和机体的免疫状态,增加感染后发展为败血症的几率;中年人群如果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也会导致免疫功能低下,易引发败血症;老年人群的基础疾病更为多样复杂,多种基础疾病相互作用,进一步提升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