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脑损伤的表现有哪些呢
婴儿脑损伤有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异常、姿势异常、反射异常、喂养困难、异常哭闹等表现,早产儿、有窒息史等高危因素婴儿需密切观察,发现相关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早期干预利于改善预后。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增高:表现为婴儿肢体僵硬,被动活动时阻力增大。例如换尿布时,腿部难以分开,像被拉紧的橡皮筋一样,这是由于脑损伤后神经传导异常,使得肌肉持续处于紧张收缩状态。
肌张力减低:婴儿肢体松软,无力支撑身体,感觉像棉花一样软。比如抱婴儿时,感觉其身体软绵绵的,缺乏正常的支撑力,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正常支配,导致肌肉张力降低。
姿势异常
婴儿脑损伤还会出现姿势异常,常见的有头后仰、四肢异常伸展或屈曲等。比如婴儿躺着时,头总是往后仰,不能保持正常的前倾姿势;或者上肢经常呈现内收、内旋的异常姿势,下肢可能交叉呈剪刀样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干扰了正常的神经反射和姿势调节机制,使得身体姿势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正常婴儿的原始反射会在一定月龄逐渐消失,如拥抱反射通常在3-4个月消失,握持反射在3-4个月消失等。若脑损伤婴儿这些原始反射延迟消失,比如6个月后仍有明显的拥抱反射,就提示可能存在脑损伤。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中枢对原始反射的调控,导致反射不能按时消退。
病理反射出现:部分脑损伤婴儿可能会出现病理反射,如2岁以内正常婴儿巴氏征应为阴性,若脑损伤婴儿2岁后巴氏征仍为阳性,则可能提示脑部有损伤,这是由于脑部病变破坏了神经传导通路,使得原本被抑制的病理反射出现。
喂养困难
婴儿脑损伤可能表现为喂养困难,如吸吮无力、吞咽不协调,导致吃奶时容易呛奶、吐奶,体重增长缓慢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口腔、咽喉部肌肉的神经支配,使得吸吮和吞咽功能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正常的喂养过程。
异常哭闹
脑损伤婴儿可能会出现异常哭闹,与正常婴儿因饥饿、尿布湿等原因引起的哭闹不同,这种哭闹往往难以安抚,持续时间较长。这可能是因为脑部不适导致婴儿通过哭闹来表达,具体机制可能与脑损伤后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有关。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早产儿、有窒息史等高危因素的婴儿,家长要更加密切观察其运动、姿势、反射等方面的表现。一旦发现婴儿有上述脑损伤相关表现,应及时带婴儿到医院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以便早期发现脑损伤并进行干预,因为早期干预对于改善婴儿预后非常重要,能最大程度促进婴儿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