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怎么引起的
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人体防御功能缺陷、感染灶处理不当有关,病原体包括细菌等,新生儿、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等人群易受影响;皮肤黏膜屏障受损、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等是人体防御功能缺陷的体现;局部感染灶处理不当会诱发败血症,不同人群因不同情况有不同风险。
一、病原体入侵是主因
败血症主要是由病原体侵入人体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细菌是引发败血症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伤口等途径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从而引发败血症。在年龄方面,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而引发败血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下降,也较易发生败血症。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增加了感染败血症的风险;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减弱,也容易因病原体入侵引发败血症。
二、人体防御功能缺陷是重要因素
1.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皮肤和黏膜是人体抵御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当皮肤出现破损,如大面积烧伤、深度外伤等情况时,病原体就容易通过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例如,严重烧伤患者的皮肤屏障被破坏,细菌等病原体很容易侵入,进而引发败血症。在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差异,但不同性别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皮肤黏膜受损风险,如从事户外工作的男性可能因外伤等导致皮肤黏膜受损的几率相对较高。
2.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先天性免疫缺陷患者,其免疫系统从根源上就存在缺陷,无法正常抵御病原体入侵。获得性免疫缺陷,如艾滋病患者,由于HIV病毒破坏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重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包括败血症。在年龄因素上,儿童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相比成年人更容易出现免疫功能相对低下的情况;老年人免疫功能衰退,也属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高发人群。
三、感染灶处理不当可诱发败血症
当人体存在局部感染灶时,如果处理不当,病原体可能会侵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例如,肺部感染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原体可能会随着血液循环扩散到全身。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的人群,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其肺部感染灶更容易蔓延,从而增加引发败血症的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群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肺部感染的几率增加,进而可能诱发败血症。而对于患有皮肤感染性疾病的人群,如疖、痈等,如果挤压患处,可能会导致病原体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这在青少年群体中可能因不良的生活习惯而更容易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