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脑动脉硬化的药物
改善脑循环的药物有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倍他司汀;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调节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等有多效性作用且需注意不良反应及特殊人群用药;改善脑代谢的有胞磷胆碱钠、奥拉西坦等,分别发挥不同作用改善脑相关病症。
一、改善脑循环药物
1.钙通道阻滞剂:如尼莫地平,可选择性地作用于脑血管平滑肌,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适用于脑动脉硬化伴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症状者,其通过抑制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内,松弛血管平滑肌,从而发挥扩张血管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改善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
2.倍他司汀:能增加脑血流量,改善内耳循环,对脑动脉硬化引起的眩晕等症状有一定缓解作用,机制是作用于组胺H受体,扩张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
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其可降低脑动脉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等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一般适用于无禁忌证的脑动脉硬化患者,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严重胃肠道疾病病史者需谨慎。
2.氯吡格雷:为二磷酸腺苷P2Y12受体拮抗剂,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与阿司匹林不同,可用于对阿司匹林过敏或不耐受的脑动脉硬化患者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多项临床研究中得到验证。
三、调节血脂药物
1.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不仅能降低血浆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还具有稳定斑块、抗炎等多效性作用,可延缓脑动脉硬化的进展,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显示其能通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对脑动脉硬化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需注意其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用药过程中需监测相关指标。
特殊人群提示: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情况,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女性患者使用时一般无需因性别调整剂量,但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定期复查;有肝病史或既往有他汀类药物相关肌肉不良反应病史者需谨慎使用,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无不适症状。
四、改善脑代谢药物
1.胞磷胆碱钠:参与体内卵磷脂的生物合成,是大脑代谢激活剂,能增强上行性网状结构激活系统的功能,促进苏醒,改善脑功能,适用于脑动脉硬化引起的意识障碍等脑功能减退情况,临床应用中通过调节脑代谢过程发挥作用,安全性较好。
2.奥拉西坦:可促进磷酰胆碱和磷酰乙醇胺合成,提高大脑中ATP/ADP比值,促进大脑对磷脂和氨基酸的利用,改善脑代谢,对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等有一定改善作用,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在改善脑代谢方面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