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怎么得的
败血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病原体入侵是主要原因,细菌、真菌等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基础疾病会损害免疫功能,新生儿和老年人因免疫特点易发病;医疗操作相关因素也可引发,侵入性操作破坏天然屏障,医疗设备消毒不彻底会传播病原体。
一、病原体入侵是主要原因
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也可能引发败血症,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细菌等病原体可以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进入人体,例如皮肤有较大的伤口、烧伤创面等,细菌容易从这些部位侵入。对于儿童来说,皮肤黏膜相对娇嫩,更容易因外伤等导致病原体入侵,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皮肤黏膜的防御功能也有所减弱,同样易受病原体侵袭。
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重要诱因
1.基础疾病影响: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其免疫细胞的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使得机体难以有效清除入侵的病原体。恶性肿瘤患者在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后,免疫系统会被抑制,容易发生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的关键细胞-CD4T淋巴细胞被大量破坏,机体几乎完全丧失免疫防御能力,极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而出现败血症。
2.年龄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尤其是早产儿,其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较低,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容易发生败血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衰退,也容易发生败血症。比如新生儿如果皮肤有轻微感染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病原体就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引发败血症;老年人如果长期卧床,皮肤容易出现压疮等情况,也为病原体入侵提供了机会。
三、医疗操作相关因素
1.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会破坏人体的天然屏障,使病原体更容易进入血液循环。在进行留置导尿管操作时,如果操作不规范或者导管护理不当,细菌可能沿着导管侵入泌尿系统进而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对于长期接受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患者,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是常见的并发症,细菌可以通过导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发生。
2.医疗设备消毒不彻底:如果医院的医疗设备,如透析机等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成为病原体传播的途径。例如透析机消毒不严格,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就可能接触到病原体而引发败血症。对于儿童进行一些侵入性医疗操作时,更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因为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一旦因医疗操作导致感染引发败血症后果较为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