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败血症怎么引起的
急性败血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病原体入侵是主因,不同年龄人群易感性有差异,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及侵入性操作均会增加发病风险,如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老年人免疫低下及有基础病、免疫抑制人群、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利于细菌生长、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受损、侵入性操作为病原体入血提供途径等。
一、病原体入侵是主因
急性败血症主要是由各种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真菌、病毒等也可引发。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侵入人体。例如,皮肤擦伤后如果处理不当,细菌就有可能从伤口进入血液导致感染;患有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引发败血症。
(一)不同年龄人群的易感性差异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如婴儿皮肤薄嫩易受损,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防御能力差,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例如,新生儿脐部是细菌容易侵入的部位,如果护理不当,就易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且皮肤黏膜防御功能减退,同时可能因长期住院、接受侵入性操作等,增加了病原体入侵的机会,从而更容易发生急性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影响发病
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如患有艾滋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使用的免疫抑制药物)等情况,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病原体就更容易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发败血症。例如,器官移植患者由于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其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发生败血症的风险显著增加。
三、基础疾病是重要诱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且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机体的防御功能,使得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败血症的几率高于正常人。例如,糖尿病患者皮肤小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供血不足,易发生皮肤破损且不易愈合,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2.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肿瘤细胞的侵袭以及接受放化疗等治疗,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同时常存在营养不良等情况,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并发展为败血症。例如,白血病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异常,免疫力极度低下,极易发生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败血症。
四、侵入性操作增加风险
一些侵入性操作,如留置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气管插管等,为病原体进入血液提供了途径。例如,留置导尿管时,细菌可能沿尿管侵入泌尿系统进而进入血液引发败血症;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或导管维护不当,细菌可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败血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