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吐血是什么情况
肝硬化吐血由肝硬化致门静脉高压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有大量呕血等常见表现,受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影响,可通过影像学、实验室检查诊断,紧急处理需让患者平卧位头偏侧并送医止血,可通过针对病因治疗、饮食调整、定期监测等预防。
一、肝硬化吐血的定义及机制
肝硬化吐血是指肝硬化患者出现的呕血症状,主要是由于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所致。门静脉高压时,原本通过门静脉回流的血液受阻,使得食管胃底的静脉丛压力升高,血管壁变薄,容易破裂出血,血液经食管呕出。
二、常见表现
患者会突然出现大量呕血,血液多为鲜红色,有时可伴有暗红色血块。同时可能伴有头晕、心慌、乏力等表现,这是因为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起的。
三、相关风险及影响因素
年龄方面:老年肝硬化患者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失血的耐受能力较差,发生肝硬化吐血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并发症出现的风险更高。而儿童肝硬化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吐血,由于其生理储备功能有限,处理起来更为棘手。
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肝硬化吐血的不同,但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因身体负担变化影响肝硬化病情,进而影响吐血相关情况。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饮酒的肝硬化患者,酒精对肝脏的持续损伤会加重肝硬化程度,从而增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即吐血)的风险;长期高盐、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肝硬化病情控制,间接增加吐血发生概率。
病史:有长期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病史,或有长期胆汁淤积、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病史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肝硬化,进而出现吐血症状。且既往有过消化道出血病史的肝硬化患者,再次发生吐血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四、诊断要点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发现肝脏形态改变、门静脉增宽等情况;胃镜检查是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出血情况的金标准,能直接观察到食管胃底静脉是否有曲张、破裂出血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发现血红蛋白下降等失血相关表现;肝功能检查能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等功能状态,有助于评估肝硬化的严重程度。
五、紧急处理原则
一旦发生肝硬化吐血,应立即让患者保持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迅速拨打急救电话送往医院。在医院内,会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如药物止血(常用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内镜下止血治疗等。
六、预防措施
针对病因治疗:如乙肝肝硬化患者需进行抗病毒治疗;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必须严格戒酒。
饮食调整:进食柔软、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进食粗糙、坚硬、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食管胃底静脉导致出血。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胃镜检查,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程度,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出血措施,如内镜下套扎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