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后失语症的表现
运动性失语症表现为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呈非流利型口语;感觉性失语症是能听到讲话声却不能理解含义,答非所问;传导性失语症是能理解和流利表达但言语有大量错语赘语且难纠正;命名性失语症是对物品命名有障碍能说用途却叫不出名称,各类失语症在不同人群(儿童、成年人、有脑血管病史者)有不同表现且与脑部损伤部位和程度相关
一、运动性失语症
1.表现: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但自己不能流利表达,常表现为讲话费力、语量少,呈非流利型口语,即电报式语言,常用少量简单的实词,而缺乏虚词和功能词,语法结构简单,比如只能说出“我、吃、苹果”等单个词或简单短语,难以进行连贯的言语表达。年龄较小的儿童若发生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可能在语言发育阶段出现语言表达迟缓、词汇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等情况;对于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成年人,运动性失语可能会影响其日常交流,导致社交沟通障碍;有脑血管病史的患者,运动性失语往往是脑卒中导致左侧大脑半球额叶Broca区受损所引起,病情严重程度与脑部损伤范围相关。
二、感觉性失语症
1.表现:患者能听到别人的讲话声,但不能理解其含义,常表现为答非所问。例如,医生问患者“你叫什么名字”,患者可能会回答与问题无关的内容,如“今天天气不错”等。儿童发生感觉性失语时,可能在语言理解方面明显落后于正常儿童,难以遵循简单的指令;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成年人出现感觉性失语,会严重影响其与他人的正常沟通交流;有脑卒中病史且病变累及左侧大脑半球颞上回的患者,感觉性失语的发生与脑部损伤部位和程度密切相关,损伤越严重,理解障碍可能越明显。
三、传导性失语症
1.表现:患者能理解他人言语,也能流利表达,但言语中存在大量错语、赘语,患者自己能察觉言语错误但难以纠正,例如在复述句子时会出现语音、语法错误,如将“苹果是红色的”复述成“红苹是果色的”等。儿童出现传导性失语时,可能在语言复述等方面表现出与正常儿童的差异,影响语言学习和发展;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成年人患病后,会对其日常交流和工作沟通产生较大影响;脑血管病史患者中,若病变累及左侧大脑半球缘上回等部位,可能引发传导性失语,病情轻重与脑部具体损伤情况有关。
四、命名性失语症
1.表现:患者对物品的命名出现障碍,能说出物品的用途等,但就是叫不出物品的名称。比如看到手表,能说“看时间的”,但就是说不出“手表”这个词。儿童发生命名性失语时,可能在对常见物品的命名上出现困难,影响其语言认知发展;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成年人患病后,会在日常交流中因无法正确命名物品而带来不便;有脑卒中病史且病变累及左侧大脑半球颞中回后部等部位的患者,命名性失语的发生与脑部损伤部位和程度相关,损伤不同区域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命名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