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可通过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感染因素等引发出血,如血小板计数<50×10/L出血风险增,白血病细胞浸润致血管壁损伤,感染干扰凝血等,儿童及老年患者出血风险有差异。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
1.血小板数量减少: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水平(一般血小板计数<50×10/L时,出血风险明显增加),血管破损后难以有效地聚集形成血栓来止血。例如,多项临床研究统计显示,约60%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血小板减少性出血,常见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
2.血小板功能异常: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即使血小板数量正常,其黏附、聚集等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出血倾向。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会干扰血小板正常的凝血机制,使得血小板无法正常发挥止血作用,进而引发出血。
二、凝血因子异常
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影响肝脏等器官合成凝血因子的功能,导致凝血因子缺乏。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是一系列复杂反应的参与者,多种凝血因子缺乏会使凝血过程受阻,容易引起出血。例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的合成减少,会影响凝血酶的生成和纤维蛋白的形成,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常见于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消化道出血等情况。
2.凝血因子功能异常:白血病细胞产生的某些物质可能会破坏凝血因子的结构或功能,使凝血因子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比如一些异常蛋白可能与凝血因子结合,干扰其正常的凝血级联反应,从而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三、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
1.血管壁损伤: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导致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血管壁受损后,更容易发生出血,而且出血不易止住。例如,白血病细胞浸润脑膜血管时,可能会引起颅内出血,这是急性白血病严重的出血并发症之一,因为脑膜血管一旦被浸润损伤,出血难以控制,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对于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其血管相对脆弱,且凝血功能本身可能因白血病影响而存在一定缺陷,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导致的出血风险相对更高,需要特别密切观察。
四、感染因素
1.感染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白细胞功能异常,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凝血功能,例如细菌感染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会干扰凝血过程,导致凝血功能紊乱,增加出血的发生概率。同时,感染引起的发热等症状可能会使患者的代谢加快,也会对凝血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对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感染后发生出血的风险可能较年轻患者更高,因为老年患者的凝血储备功能相对较差,感染带来的凝血功能紊乱更容易引发严重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