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脑膜炎双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是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对环境抵抗力弱,通过飞沫传播,感染后有不同临床类型表现,可通过脑脊液、血常规、血清学检查诊断,儿童、老年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脑膜炎双球菌的基本概况
脑膜炎双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双球菌,属于奈瑟菌属。它呈肾形或豆形,常成对排列,无鞭毛、无芽孢,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二、脑膜炎双球菌的生存与传播特点
生存环境:脑膜炎双球菌对干燥、湿热、寒冷等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弱,在干燥环境中数小时内即可死亡,在50℃环境下5分钟内会被杀死,一般消毒剂易将其杀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当带菌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含有脑膜炎双球菌的飞沫会散布到空气中,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三、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4天。
不同临床类型表现
普通型: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左右。初期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咽痛、流涕等,随后体温迅速升高,可达39-40℃,伴有头痛、呕吐(呈喷射性)、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等。
暴发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分为休克型、脑膜脑炎型和混合型。休克型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精神萎靡、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皮肤花斑、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脑膜脑炎型以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脑实质受损表现为主;混合型则同时具有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临床表现。
慢性败血症型:较少见,多发生于成人。表现为间歇性发热、皮肤瘀点或瘀斑、关节疼痛等,发热时症状加重,热退时症状缓解。
四、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诊断方法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膜炎的重要依据。典型表现为压力升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增高,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脑脊液涂片可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脑脊液细菌培养可明确病原菌。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一般在(10-20)×10/L以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血清学检查:可检测血液或脑脊液中的特异性抗原或抗体,有助于早期诊断,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可用于检测脑膜炎双球菌的抗原。
五、特殊人群感染脑膜炎双球菌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病情变化较快,容易出现高热惊厥、昏迷等严重情况。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体温、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机体抵抗力下降,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病情可能较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如肺炎、心力衰竭等。老年人感染后应及时住院治疗,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后病情往往较为严重,治疗难度较大。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接触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患者,若出现相关症状需尽快就医并积极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