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花斑癣
花斑癣由马拉色菌感染引起,临床表现有颜色多样、形态初为围绕毛孔的点状斑疹后融合等,好发于皮脂腺丰富部位,诊断靠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预防要注意皮肤清洁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治疗用抗真菌药物,特殊人群用药需谨慎
一、花斑癣的定义
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感染表皮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浅表真菌病。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正常菌群之一,在某些特定因素影响下,如高温潮湿、多脂多汗、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及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马拉色菌可从孢子相转为菌丝相,从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发病变。
二、花斑癣的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特点
颜色表现:皮疹颜色多样,可为褐色、淡褐色、淡红色、淡黄色或白色等,通常呈点状或小片状分布。由于真菌代谢产物的影响,不同个体皮疹颜色可能存在差异,一般夏季皮疹颜色相对较深,冬季可能变淡。
形态表现:损害初起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随后逐渐增大至指甲盖大小,边界清楚,可单发或多发,相邻的损害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状,表面覆有细薄的鳞屑。
2.好发部位: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胸部、背部、上臂、腋窝等,婴幼儿通常好发于面颈部,这与婴幼儿皮脂腺分泌相对较旺盛以及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关,容易导致马拉色菌定植引发感染。
三、花斑癣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并观察患者皮肤损害的特征,如颜色、形态、分布部位等,初步怀疑为花斑癣。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刮取皮损处鳞屑,置于载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后加盖玻片,镜下可见圆形或卵圆形的孢子和短菌丝,这是诊断花斑癣的重要依据。对于婴幼儿患者,操作时需更加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真菌培养:将鳞屑接种于沙保弱培养基上,在适宜温度(25-28℃)下培养,可分离出马拉色菌,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种,但培养时间相对较长。
四、花斑癣的预防措施
1.皮肤清洁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在炎热多汗季节,建议经常洗澡、勤换衣物。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及时清洁头面部、颈部等容易出汗的部位,选用温和的婴幼儿专用洗浴产品,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
出汗后及时擦干,减少马拉色菌在皮肤表面的停留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2.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长期处于高温潮湿环境,若工作或生活环境潮湿,应采取通风、除湿等措施。对于肥胖人群,建议适当控制体重,减少皮肤油脂分泌,因为多脂多汗是花斑癣的诱发因素之一。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真菌过度增殖引发感染。
五、花斑癣的治疗相关(仅提及药物名称)
目前用于治疗花斑癣的药物主要有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等外用制剂,对于病情较严重或外用药物疗效不佳的患者,可能会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尤其是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用药需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