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周脓肿和肛瘘的区别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因肛腺阻塞感染等引起,表现为肛周持续疼痛、红肿等,早期可抗生素等治疗,脓肿形成需手术切开引流;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多由肛周脓肿后遗症所致,表现为肛周外口流分泌物等,需手术治疗,手术关键是找内口并处理瘘管,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综合考虑相关因素。
一、定义与病理机制
肛周脓肿:是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多因肛腺阻塞感染引起,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常与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局部卫生不佳等有关,有基础病史如糖尿病等患者更易罹患。
肛瘘:是肛管或直肠与肛周皮肤相通的肉芽肿性管道,由内口、瘘管、外口三部分组成。多是肛周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形成的后遗症,内口多位于齿线附近,外口位于肛周皮肤,其形成与肛周脓肿未得到规范有效治疗、感染持续存在导致管道化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不良等因素可增加发病风险。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肛周脓肿:主要表现为肛周持续疼痛,病变处明显红肿,有硬结和压痛,脓肿形成时可有波动感。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婴幼儿患者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等,因表达能力受限需密切观察其一般状况。
肛瘘:主要症状是肛周外口间断或持续流出少量脓性、血性、黏液性分泌物,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一般肿痛症状不明显,但若瘘管通畅性不佳、引流不畅时,可再次出现肿痛,且可反复发作,年龄不同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因搔抓等导致局部皮肤损伤加重。
三、诊断方法区别
肛周脓肿:通过体格检查,可见肛周红肿热痛的病灶,触诊有波动感时可行穿刺抽脓协助诊断,一般可明确脓肿存在及部位等情况,超声检查可辅助判断脓肿位置及范围,对于复杂情况还可能借助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
肛瘘:详细的病史询问很重要,了解肛周脓肿病史等情况,肛门指诊可触及瘘管条索样物,肛门镜检查可发现内口,碘油造影可显示瘘管走行等,MRI检查能清晰显示肛瘘的复杂结构,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不同年龄患者检查时需注意操作的轻柔性等。
四、治疗原则不同
肛周脓肿:早期未形成脓肿时,可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合适抗生素,同时配合局部坐浴等物理治疗。一旦脓肿形成,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根据脓肿位置等选择,如低位肛周脓肿可行单纯切开引流,高位肛周脓肿可能需行挂线疗法等,婴幼儿患者手术需特别注意手术创伤及术后护理,避免影响肛门功能发育。
肛瘘:原则上需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找到内口并将瘘管切开或切除,使其成为开放的创面逐渐愈合,手术方式有瘘管切开术、挂线疗法、肛瘘切除术等,对于复杂肛瘘可能需要分期手术,不同年龄患者手术方式选择需综合考虑肛门功能等因素,儿童患者更要关注对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