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素瘤是什么病
胃泌素瘤是起源于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细胞、分泌大量胃泌素致胃酸过多并引发系列症状和并发症的疾病,发病机制是瘤细胞异常分泌胃泌素刺激壁细胞产酸致黏膜损伤等,临床表现有溃疡相关表现(溃疡反复、部位不典型)和腹泻,诊断靠血清胃泌素等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内镜等影像学检查,治疗分药物(用质子泵抑制剂抑酸)和手术(能定位者首选切除),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
一、发病机制
胃泌素瘤细胞异常分泌胃泌素,胃泌素作用于胃壁细胞上的胃泌素受体,刺激壁细胞分泌大量胃酸,长期过量胃酸分泌可引起胃、十二指肠黏膜损伤,导致溃疡形成等病变。
二、临床表现
1.溃疡相关表现
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等,具有周期性和节律性,与普通消化性溃疡类似,但往往更为顽固,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例如,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可表现为空腹痛,进食后缓解;胃溃疡患者多为进食后疼痛。
溃疡部位不典型:部分患者溃疡可发生在不典型部位,如食管下段、胃空肠吻合口等,这是因为过量胃酸反流至这些部位引起损伤。
2.腹泻: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症状,每日可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为水样或脂肪泻样,这是由于大量胃酸进入肠道,影响肠道消化吸收功能所致。
三、诊断方法
1.实验室检查
血清胃泌素测定: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通常显著升高,一般常>1000pg/ml,而普通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胃泌素多轻度升高。
胃酸分泌测定:基础胃酸分泌量(BAO)显著增高,BAO>15mmol/h,BAO/MAO(最大胃酸分泌量)比值>60%。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内镜检查:可发现胰腺内或胰腺外的胃泌素瘤病灶,有助于定位诊断。
CT或MRI检查:对于较大的胃泌素瘤或转移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四、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来抑制胃酸分泌,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
2.手术治疗:对于能够定位的胃泌素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可达到治愈的目的。但手术难度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操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胃泌素瘤较为罕见,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胃酸分泌异常对其消化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需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指标,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风险。
2.老年患者:老年胃泌素瘤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基础疾病的影响,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后再制定治疗方案。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间若患有胃泌素瘤,治疗需要特别谨慎,因为药物和手术对胎儿可能产生影响,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妇产科、肿瘤科等)共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既要考虑控制病情,又要最大程度保障胎儿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