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怎么治疗
结肠息肉治疗包括内镜下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高频电切术适用于大部分直径小于2cm的有蒂或广基小息肉,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直径大于2cm的广基等息肉;外科手术用于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等情况;术后需病理复查,根据结果定后续治疗,遗传性息肉病患者需长期密切随访,不同年龄人群随访有调整。
一、内镜下治疗
1.高频电切术:是目前治疗结肠息肉最常用的方法,利用高频电流产生的热效应使息肉组织凝固、坏死、脱落。对于有蒂的较小息肉,可直接用圈套器套住息肉根部,通电切除;无蒂或广基较小息肉可采用黏膜切除术(EMR),将息肉周围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使其隆起,然后用圈套器套住切除。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直径小于2cm的有蒂或广基小息肉,其依据是通过大量临床研究证实,高频电切术操作相对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能有效去除息肉,且复发率相对较低。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应用,但对于儿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时要更加精细以避免穿孔等并发症。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需在病情控制稳定后进行,以降低手术风险。
2.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适用于直径大于2cm的广基息肉、平坦型息肉等。通过黏膜下注射将病变处黏膜与下层组织分离,然后用内镜下的剥离器械将病变黏膜完整剥离。其优势在于能完整切除较大的息肉,并且可以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的浸润深度等情况。但该操作相对复杂,对医生技术要求较高,术后穿孔、出血等并发症风险相对略高。在老年患者中应用时,需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状况,确保能够耐受手术。
二、外科手术治疗
1.适应证:对于内镜下无法完整切除、怀疑有癌变且浸润较深的息肉,或者息肉较大、内镜下切除困难的情况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例如息肉直径大于2cm且病理提示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且浸润深度较深时,外科手术可以更彻底地切除病变组织,防止肿瘤复发和转移。
2.手术方式:常见的有部分结肠切除术等。手术需根据息肉的位置、大小、病理情况等来选择合适的切除范围。对于儿童结肠息肉需手术治疗的情况较少见,若发生,需综合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术式。对于老年患者,手术前要充分进行心肺功能等评估,调整好基础疾病,以提高手术安全性。
三、术后随访
1.病理复查:所有切除的息肉都要进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决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如果病理提示有癌变且浸润较深,可能需要进一步扩大手术范围等治疗;如果是良性息肉,也需要定期复查,因为部分息肉有复发可能。一般术后3-6个月要进行结肠镜复查,观察肠道内是否有新的息肉生长。
2.长期监测:对于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息肉病的患者,需要长期密切随访,可能需要更频繁的结肠镜检查,因为这类患者发生结肠息肉及癌变的风险极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随访的频率和具体检查项目可能有所调整,儿童遗传性息肉病患者需由儿科医生和消化科医生共同制定随访计划,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情况适当调整随访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