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标准
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包括一般表现(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起病隐匿,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儿童表现特殊)和神经系统表现(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脑神经损害等);实验室检查中脑脊液检查有常规和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颅CT和MRI;结核菌素试验有辅助意义但不能确诊;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诊断,特殊人群表现不典型需综合多因素准确诊断。
一、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多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起病隐匿,可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哭闹不安等。
2.神经系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头痛、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脑神经损害,常见的有面神经、动眼神经、展神经等受累,导致相应的面瘫、眼肌麻痹等表现。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多为无色透明或微混浊,白细胞数多轻度升高,一般在(50-500)×10/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含量增高,通常在0.5-3g/L,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糖含量多低于2.2mmol/L,氯化物可低于102mmol/L,这些糖和氯化物降低的改变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重要提示意义。
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涂片抗酸染色找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较低,但如果找到结核分枝杆菌则可确诊;脑脊液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相对较高,但培养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8周。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基底池渗出、脑室扩大、脑实质结核瘤等改变,有助于了解颅内病变情况。
头颅MRI:对脑膜病变的显示较CT更为敏感,可发现脑膜强化、脑实质内结核病灶等,尤其是对早期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更高。
三、结核菌素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阳性仅表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有辅助意义,但不能仅凭PPD试验阳性确诊结核性脑膜炎,阴性结果也不能完全排除结核性脑膜炎,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
四、诊断标准综合判断
临床上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等)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进行诊断。例如,患者有结核中毒症状和神经系统表现,脑脊液检查示淋巴细胞增多、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同时病原学检查提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相关证据,再结合影像学检查有相应的脑膜或脑实质病变表现,即可考虑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能需要进行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在治疗过程中病情逐渐改善也有助于诊断。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更需要仔细观察和全面检查;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较多,需注意与其他颅内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免疫抑制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等,结核性脑膜炎的表现可能不典型,实验室检查结果也可能有差异,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其免疫状态对病情的影响,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准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