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四大症状
帕金森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明显等;肌强直表现为屈肌和伸肌肌张力均增高,有“铅管样强直”和“齿轮样强直”等;运动迟缓包括运动启动困难和运动缓慢等表现;姿势步态障碍早期有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等,进展后出现步态障碍等。其相关机制分别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受损等有关。
一、静止性震颤
1.表现及特点: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或激动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频率约46Hz。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中,其出现的起始时间、进展速度可能有差异,例如老年人群中可能相对更早出现且进展稍快,而生活方式健康、无基础病史的人群可能进展相对缓慢。
2.相关机制:主要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丢失,导致基底核输出过多,通过皮质脊髓束对脊髓牵张反射的调节紊乱有关。
二、肌强直
1.表现及特点:表现为屈肌和伸肌肌张力均增高,被动运动关节时阻力增加,呈“铅管样强直”,若伴有震颤则呈“齿轮样强直”。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出现,男性和女性在表现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如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可能肌强直表现相对更明显,有运动习惯的人群可能相对较轻。对于有基础病史如脑血管病等的人群,可能会加速肌强直的进展。
2.相关机制:主要是由于锥体外系功能障碍,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减退,对乙酰胆碱系统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使得肌肉张力增高。
三、运动迟缓
1.表现及特点:包括运动启动困难和运动缓慢。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笨拙、缓慢,如面部表情减少,呈现“面具脸”;书写时字体变小,称为“小写症”等。不同年龄人群运动迟缓的表现程度有别,儿童罕见帕金森病,但成人中老年人更易出现,女性和男性在运动迟缓的起始和进展速度上可能无显著性别差异,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处于不良环境的人群可能运动迟缓出现更早且进展更快,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则会加重运动迟缓的程度。
2.相关机制:主要涉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导致基底核功能紊乱,影响了大脑对运动的策划和启动功能,使得运动相关的神经传导和调控出现障碍。
四、姿势步态障碍
1.表现及特点: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病情进展后出现步态障碍,起步困难,一旦启动,步伐变小变慢,行走时呈前冲步态,不能及时止步等。不同年龄、性别人群中,姿势步态障碍的出现时间和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老年女性可能在一些平衡功能相关因素影响下,姿势步态障碍相对更易出现且更严重,生活方式中缺乏平衡训练的人群姿势步态障碍进展更快,有帕金森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姿势步态障碍会不断加重。
2.相关机制:是由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系统受损,导致姿势反射障碍,平衡功能失调,同时与基底核的神经调节异常以及肌肉力量、协调功能改变等多种因素相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