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可通过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引发出血,儿童患者血管细、凝血功能不完善,出血难自行止血,老年患者多伴基础疾病、凝血功能差,出血时需特殊护理。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
1.血小板数量减少: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当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时,止血功能会受到明显影响,容易引发出血。例如,大量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往往明显降低,低于50×10/L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常见的有皮肤瘀点、瘀斑,鼻腔、牙龈出血等。
2.血小板功能异常: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即使血小板数量正常,其聚集、黏附等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止血困难。研究发现,白血病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会干扰血小板正常的生理功能,使得血小板无法有效地在血管损伤处聚集形成血栓,进而引起出血。
二、凝血因子异常
1.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脏是合成大部分凝血因子的场所,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等多种因素,可能会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凝血因子在凝血过程中是一系列复杂的级联反应,任何一个环节的凝血因子缺乏都会影响凝血功能。例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时,会使凝血过程受阻,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2.凝血因子被破坏: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一些物质可能会激活体内的纤溶系统,导致凝血因子被过度消耗或破坏。纤溶系统被激活后,会分解纤维蛋白等凝血产物,使得凝血功能紊乱,引发出血。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白血病细胞内含有丰富的促凝物质,容易激活凝血系统,同时也可能导致凝血因子的异常消耗。
三、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
1.血管壁受损: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会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使血管壁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白血病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生长,可能会破坏血管的基底膜等结构,降低血管的韧性,从而增加出血的风险,常见于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出血。
2.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一些炎症介质等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成分更容易渗出到血管外,导致出血。血管通透性增加后,红细胞等容易从血管内漏出到周围组织,引起皮肤瘀斑等出血表现。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急性白血病引起出血时,由于儿童的血管相对较细,且凝血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出血后可能更难自行止血。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加重出血,同时要密切观察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及时就医处理。因为儿童的身体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出血可能会迅速导致贫血等严重后果。
2.老年患者: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出血时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老年患者的凝血功能也相对较差,出血后止血困难。在护理老年患者时,要更加轻柔,避免不必要的创伤性操作,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及时采取适当的止血措施。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机能衰退,对出血的耐受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