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和脂溢性皮炎区别
头癣与脂溢性皮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方面存在区别。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且具传染性,有黄癣、白癣、黑点癣等不同表现,真菌镜检和培养可助诊断,需口服抗真菌药并消毒用品;脂溢性皮炎病因不明,与多种因素相关,头皮有弥漫红斑、糠秕或油腻鳞屑,真菌镜检马拉色菌阳性,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需调节生活方式,特殊人群有不同护理要点。
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在儿童中相对更易感染,与儿童的生活接触方式等有关,比如儿童间密切玩耍等可能导致传播。
脂溢性皮炎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皮脂腺分泌旺盛、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的定植与感染、遗传因素、神经功能紊乱、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精神因素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方式等因素对其有影响,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可能诱发或加重脂溢性皮炎。
临床表现方面:
头癣:
黄癣:典型损害为碟形硫磺色黄癣痂,中心有毛发贯穿,去除痂皮后可见潮红湿润糜烂面,愈后留有萎缩性瘢痕,毛发永久性脱落,有特殊鼠臭味。好发于儿童,与儿童头皮皮肤屏障相对较弱等有关。
白癣:初期为白色鳞屑性斑片,病发周边有白色菌鞘,病发距头皮0.2-0.5cm处易折断,一般青春期可自愈,可能与青春期皮脂腺分泌变化等有关。
黑点癣:损害为较小的鳞屑性斑片,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点状,病情进展缓慢,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
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如头皮、面部、胸背部等,头皮部位表现为头皮弥漫性红斑、灰白色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痒,病情慢性经过,时轻时重,与头皮皮脂腺分泌状态等相关,若患者本身皮脂腺分泌旺盛则更易发病。
实验室检查方面:
头癣:
真菌镜检:黄癣可查到发内菌丝或关节孢子;白癣可见发外密集小孢子;黑点癣可见发内链状孢子。
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真菌的种类,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针对性治疗。
脂溢性皮炎:
真菌镜检:马拉色菌检查可呈阳性,但一般菌丝和孢子数量相对头癣较少,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但不是唯一病因。
治疗方面:
头癣: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如灰黄霉素等(儿童使用需考虑年龄等因素,严格遵医嘱),同时要对患者的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如帽子、梳子等,避免交叉感染。
脂溢性皮炎:一般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如含有酮康唑等成分的洗发水等,调节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如规律作息、清淡饮食等,若病情严重可配合口服药物,但相对头癣,其治疗药物使用相对更注重调节和对症。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头癣时,由于儿童皮肤薄嫩、代谢等与成人不同,在治疗用药时需特别谨慎,严格按照儿童用药的安全剂量和要求来选择抗真菌药物,并且要注意避免儿童搔抓导致病情扩散;对于脂溢性皮炎的儿童患者,要注意其生活护理,保持头皮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洁,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高脂食物;成人患脂溢性皮炎时,要关注其精神压力等因素,帮助缓解压力,调整生活方式,以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