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何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避免外伤、防治感染)、药物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严重情况用丙种球蛋白、无效等用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治疗(有相应适应证和禁忌证)及其他治疗(血小板输注用于特定严重出血患者、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刺激巨核细胞增殖)。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避免外伤:对于出血较重的患者,需注意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外伤。因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可能异常,活动或外伤易导致出血加重,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其活动较为活跃,更需特别注意安全防护。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生活方式不同,儿童可能在玩耍时容易受伤,应尽量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成年人则需注意工作中避免高危操作等。
2.防治感染:感染可能会加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情,所以要积极预防和治疗感染。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的常见原因不同,儿童可能因免疫力相对较低,易受病毒等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成年人则要根据自身生活方式等因素预防感染,如合理作息、均衡饮食等以维持自身免疫力。
二、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等机制发挥作用。例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可应用,但需注意其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如对于儿童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所以在使用时要权衡利弊,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谨慎选择。
2.丙种球蛋白:可用于严重血小板减少或有危及生命出血的患者。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Fc受体等发挥作用。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可能存在肝肾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使用丙种球蛋白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3.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环孢素等,一般用于糖皮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复发或有禁忌证的患者。但免疫抑制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环孢素可能影响肾功能等,在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等情况综合考量是否使用及调整剂量等。
三、脾切除治疗
1.适应证:对于正规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病程迁延6个月以上;糖皮质激素维持量需大于30mg/d;有糖皮质激素使用禁忌证等情况可考虑脾切除。不同年龄患者的适应证把握可能略有不同,儿童患者需谨慎评估脾切除的必要性及风险。
2.禁忌证:年龄较小的儿童一般不建议首先考虑脾切除,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脾切除后易发生严重感染等并发症;还有存在严重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等情况也是禁忌证。
四、其他治疗
1.血小板输注:仅用于血小板极低并有严重出血的患者。输注血小板可能会引起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而且对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反复输注血小板可能会产生同种抗体,影响疗效。在输注血小板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根据患者的病情、血型等情况进行输注,并密切观察患者输注后的反应。
2.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罗米司亭等,可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和分化来增加血小板数量。但这类药物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在使用时要监测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及相关不良反应情况,不同年龄患者使用时需考虑其生长发育、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