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可通过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凝血因子缺乏、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感染因素引发出血,儿童患者出血风险更高且护理需精细,老年患者出血后恢复慢、血管弹性差、感染风险高需加强基础护理及观察。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异常
1.血小板数量减少:急性白血病时,骨髓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造血干细胞的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数量减少会使止血功能下降,从而增加出血风险。例如,研究表明,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常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当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L时,出血倾向会明显增加,轻者可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重者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
2.血小板功能异常:白血病细胞可能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即使血小板数量正常,其功能也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止血功能障碍。比如,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一些物质可能会干扰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正常功能,使得血小板无法有效地形成血栓来止血,进而引发出血。
二、凝血因子缺乏
1.内源性凝血途径相关因子异常: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会影响凝血因子Ⅷ、Ⅸ、Ⅺ等内源性凝血途径相关因子的合成,导致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障碍,容易引起出血。例如,凝血因子Ⅷ缺乏会使内源性凝血活酶生成减少,影响凝血过程,增加出血的可能性。
2.外源性凝血途径相关因子异常:外源性凝血途径中的凝血因子Ⅶ等也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异常,进一步加重出血倾向。
三、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
1.血管损伤: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壁,会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容易导致出血。例如,白血病细胞在血管周围浸润生长,可能会挤压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常见于皮肤、黏膜等部位的出血。
2.血管通透性增加:白血病细胞释放的一些炎症介质等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成分更容易渗出到血管外,从而引起出血。比如,血管通透性增加后,红细胞等可能会渗出到皮下组织,形成瘀点、瘀斑。
四、感染因素
1.感染导致血小板减少:急性白血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可能会进一步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加重出血风险。例如,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微环境,使血小板的生成受到抑制。
2.感染影响凝血功能:感染还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凝血功能,如感染导致的炎症反应可激活凝血系统,消耗大量凝血因子,或者影响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增加出血的发生几率。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急性白血病患者出血风险更高,由于其皮肤、黏膜相对娇嫩,更容易因血小板减少等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等。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保持皮肤清洁,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同时,儿童的凝血功能相对不完善,感染的风险也较高,需要更加精细的护理和监测。
老年患者: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出血后恢复相对较慢。老年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白血病细胞浸润血管等导致的出血可能更难控制。此外,老年患者的免疫力也较低,感染相关的出血风险因素更需要关注,要加强基础护理,预防感染,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