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病毒感染有关。遗传因素中染色体异常及单基因遗传倾向会增加发病风险;环境因素里化学物质接触(如苯及其衍生物、化疗药物)、辐射暴露(包括电离辐射、医疗辐射)可提升发病几率;病毒感染中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EB病毒感染与急性白血病发生相关。
一、遗传因素
1.染色体异常相关:某些遗传性综合征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例如,唐氏综合征患者患急性白血病的概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21号染色体存在三体异常,这种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改变会影响基因的正常表达和调控,增加白血病细胞发生的风险。在家族性白血病中,遗传基因突变也可能传递,如一些特定的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突变,使家族成员比普通人群更易患上急性白血病。
2.单基因遗传倾向:部分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有较高的急性白血病发病风险。如范可尼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由于DNA修复基因缺陷,不仅易出现骨髓衰竭等表现,还更容易发展为急性白血病,这是因为基因缺陷导致细胞的遗传稳定性下降,细胞容易发生恶变。
二、环境因素
1.化学物质接触
苯及其衍生物:长期接触苯的人群,如某些化工厂工人、接触含苯胶水等的装修工人等,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显著增加。苯可以作用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干扰DNA的合成和修复,导致造血干细胞基因突变,进而引发白血病。研究表明,长期接触较高浓度苯的环境,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出数倍。
化疗药物:接受过化疗的肿瘤患者,在化疗后的数年可能有患急性白血病的风险。某些化疗药物如烷化剂等具有致突变性,会损伤骨髓细胞的遗传物质,使造血干细胞发生恶变。例如,淋巴瘤患者接受大剂量烷化剂化疗后,继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风险明显升高。
2.辐射暴露
电离辐射:遭受大剂量电离辐射的人群,如核事故暴露人群、接受放疗的肿瘤患者等,急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大大增加。电离辐射可直接损伤骨髓细胞的DNA,导致细胞分裂异常和基因突变,使造血干细胞转化为白血病细胞。例如,日本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中,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在暴露后数年显著上升。
医疗辐射:反复接受医疗X线等辐射检查的人群,虽然单次辐射剂量较低,但长期累积也可能增加急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儿童对辐射更为敏感,频繁的医疗辐射检查可能对儿童造血系统产生潜在危害,增加白血病发生的可能性。
三、病毒感染
1.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1(HTLV-1):HTLV-1感染与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HTLV-1病毒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调控机制。被HTLV-1感染的T淋巴细胞会发生恶性转化,导致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在HTLV-1流行地区,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流行地区。
2.EB病毒(EBV):EBV感染与儿童Burkitt淋巴瘤相关,而部分Burkitt淋巴瘤可转化为急性白血病。EBV感染B淋巴细胞后,可引起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异常,病毒基因的整合和表达干扰了正常细胞的调控网络,使得B淋巴细胞逐渐恶变,发展为白血病细胞。研究发现,在EBV阳性的Burkitt淋巴瘤患者中,有一定比例会进展为急性白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