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与脂溢性皮炎的区别
头癣与脂溢性皮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区别,头癣由皮肤癣菌感染致传染性发病,有多种临床类型,实验室可通过真菌镜检培养诊断,需综合抗真菌治疗;脂溢性皮炎病因不明,与皮脂腺等因素相关,头皮等部位有特定表现,真菌镜检非主要依据,局部治疗为主且易复发。
一、病因方面
头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头皮及毛发所致,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和小孢子菌属等,具有传染性,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患病动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传播,在儿童中相对更易发生,与儿童的卫生习惯及接触传染性源的机会较多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患病,但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等因素相对更易感。
脂溢性皮炎: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皮脂分泌增多,同时马拉色菌等微生物繁殖有关,此外,遗传因素、神经精神因素、饮食习惯、维生素B族缺乏、酗酒等也可能与之相关,各年龄、性别均可发病,油性皮肤者相对更易罹患。
二、临床表现方面
头癣:
白癣:多见于儿童,初起为红色丘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灰白色鳞屑斑,病发常在距头皮0.3-0.8cm处折断,外围有白色菌鞘。
黄癣:好发于儿童,典型损害为碟形硫磺色痂,称黄癣痂,去除痂后基底潮红湿润,有特殊鼠尿臭味,病发干枯无光泽,永久性脱发。
黑癣: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表现为头皮点状鳞屑斑,病发刚出头皮即折断,呈黑色小点。
脓癣:是机体对皮肤癣菌的强烈炎症反应,表现为头皮肿胀性肿块,质地软,有波动感,可形成多个脓头,伴耳后、颈等部位淋巴结肿大。
脂溢性皮炎:
好发于头皮、面部、胸背部等皮脂腺丰富部位,头皮部位多表现为头皮弥漫性红斑、油腻性鳞屑,可伴有不同程度瘙痒,严重时可出现渗出、结痂,头发可稀疏、脱落,但一般不会出现断发及菌鞘等头癣的典型毛发表现。面部常累及眉弓、鼻唇沟等部位,表现为红斑、油腻性鳞屑。胸背部可见红斑基础上的油腻性鳞屑。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头癣:
真菌镜检:白癣可见发外圆形小孢子;黄癣可见发内菌丝或关节孢子;黑癣可见发内成串的圆形孢子。
真菌培养:可确定致病真菌的菌种,有助于明确诊断及指导治疗。
脂溢性皮炎:
真菌镜检:一般无皮肤癣菌感染,马拉色菌检查可能可见少量马拉色菌,但不是诊断的主要依据,主要靠临床表现诊断。
四、治疗方面
头癣:需采取综合治疗,包括服药(如灰黄霉素等抗真菌药物,但儿童使用需注意药物相关禁忌及监测)、搽药(如碘酊、联苯苄唑溶液等)、洗头(用硫磺皂等)、剪发、消毒(对患者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需遵循规范的抗真菌治疗疗程,以彻底清除病原菌。
脂溢性皮炎:一般采用局部治疗为主,如使用含酮康唑、二硫化硒等成分的洗发水洗头,以抑制马拉色菌、减少皮脂分泌、缓解症状,对于严重者可短期外用糖皮质激素,但需注意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同时可调整生活方式,如清淡饮食、作息规律等。
五、预后方面
头癣:若能早期诊断并规范治疗,多数可治愈,白癣预后较好,黄癣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永久性脱发,黑癣及时治疗预后也较好,但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头发生长。
脂溢性皮炎:容易反复发作,一般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及调整生活方式等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对生活质量影响相对头癣来说一般较小,但严重影响美观及生活舒适度时也需积极处理。



